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
余尝怜洺民,𤉱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解析】
1.漳水:指流经邺都的漳河。邺都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邺镇,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旧都,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城镇一带。宋中道:宋国(宋)中州的行政长官。道,官名。倅,副职。洺州,治所在广平(今永年),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所置,汉高祖二年(前205)封陈余为侯国,东汉建安初并入广平郡。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2.不灌邺:邺城因漳河水患而多次遭受淹没。3.不知几何时:不知道有多少时候。4.史起:指史思明、史思明之子史思明。5.乃能为可为:只有等到史思明等人作乱,才能有所作为。6.𤉱卤半不治:用盐腌制过的咸水半浸没的田地不能耕种。7.高议不同俗:高尚的议论不同于世俗。8.功成人始思:功劳建立后人才开始思考。9.夫子:古代对人的尊称。10.勿忘吾此诗:不要忘记我这首诗歌。
【答案】
译文:
漳水没有浇灌到邺都城,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时间。后世有史思明、史思明的儿子史思明,才能有所作为。我曾经怜惜洺州百姓,被盐卤污染的农田一半都不能耕种。我颇觉可以引导漳水流,但是谈论者却讥笑我。高谈阔论的人不同于世俗,功业建立后才有人思考。你到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赴洺州做知州的告别词。全诗以“漳水”为中心意象,通过写漳水未及邺都的流变与历史,表达了送别之意。
首句“漳水不灌邺”,意指邺都(今河北临漳)屡遭漳水淹溺的厄运。“不知几何时”,言外之意是不知何时方得解除这一厄运。“未知几何时”,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谚曰:‘天有常情,人有私愿。’未知天之弃遣郑何?亦不知其徼福于皇祖。”意思是说,上天有定数,人也有私心,不知上天抛弃郑国是什么原因,也不知向皇祖祈求福祉能得到什么好处。这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担忧和祝愿。
第二句“不知几何时”,既承上句“未知几何时”,又启下句“乃能为可为”。“乃能为可为”,意为只有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里,诗人希望好友能够抓住这个时机,成就一番伟业。
第三句“余尝怜洺民”,承接上句“乃能为可为”,表达了诗人对洺州百姓的同情与关心。洺州百姓饱受盐卤污染之苦,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𤉱卤半不治”,意谓被盐卤污染的田地一半都不能耕种。这一句既揭示了民生之苦,又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注。
第四句“颇觉漳可引”,承接上句“𤉱卤半不治”,表达了诗人对漳河水源的关切与期盼。漳河水源若得以疏导,或许可以缓解洺州百姓的困境。然而,“但为谈者嗤”,诗人却担心那些只懂得空谈而不懂实际行动的人会笑话他的想法。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躁风气。
第五句“高议不同俗”,承接上句“但为谈者嗤”,表达了诗人对高尚议论与世俗观念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只有高尚的议论才能真正影响世人,而世俗观念却往往束缚人们的思想与行动。这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卓越见识,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两句,“高议不同俗”,意为高尚的议论不同于世俗;功成人事立人思。意思是说,只有当功绩建立之后,人们才会思考与反思。这里的“功成人事立人思”,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之言,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反思。
整首诗以漳水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漳水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深眷恋与祝福。同时,诗人也借对友人的勉励之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