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后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猬。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夸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注释】
①津津:水声。②嶭嶭:形容高耸的样子。③两城:指澶州的两个城门。④春秋诸侯会:春秋时,各国国君常在这里会盟议事。⑤书留后世法:指《澶渊之盟》。⑥岂独:难道只是。⑦野老:指边远地方的老农。⑧为予谈近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在匈奴时,有匈奴牧羊人对苏武说:“大雁今天到何处?”苏武回答说:“我今天是汉朝的使节。”⑨边关一失守: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军大举进攻北宋的澶州、贝州、威州等。⑩黄屋:皇帝的车盖。⑪穹庐:蒙古语“毡帐”的意思,这里指金人的军营。⑫争:争斗、交战。⑬孰与:谁跟谁,怎么比。⑭焦头收末功:意谓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焦头烂额一样狼狈。⑮欢盟:欢乐盟约。⑯日月行人至:意为太阳和月亮都在不停地运行。⑰驰迎传马:迅速赶来迎接使者。⑱走送牛车:指送行。⑲厮养:指奴仆、仆人。⑳戈甲:古代兵器。㉑自合文王意:意谓自己的做法符合周文王的意愿。周文王曾说过:“我无求于天下,天下亦无求于我。”㉒叹嗟:感叹。㉓小雅今不废:意谓小雅的诗歌不会废止。小雅原是《诗经》中的一类乐歌,其诗多为贵族所作,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典雅平实。㉔无叹嗟,小雅今不废:意谓不要感叹叹息,因为小雅的诗歌是不会废止的。
【赏析】
这首诗描写边关失守后的惨景,并抒发了作者的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叙事、抒情,语言质朴流畅,感情深沉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起首两句点出澶州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通过“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描绘了澶州一带河川湍急、形势险峻的景象;接着又从地理方位上进一步说明此地的战略重要性。这两句既写出了澶州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澶州历来战事频仍的特点。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这句诗承接前文,指出澶州自古以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会盟之地。诗人通过这句话,将澶州的历史地位凸显出来。而“乃其地”,则表明澶州正是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地区。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书留后世法,岂独讥当世”、“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猬”等诗句,详细叙述了澶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当时战乱的情况。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这句诗则是诗人对澶州历史地位的评价。他认为澶州能够将国家大事处理得当,这正是符合周文王治国理念的表现。而这种思想也正是作者所倡导的。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虽然国家目前面临着困境,但只要能够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正确的措施,就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复兴。同时,他也相信诗歌的力量,认为即使是小雅这样的诗歌也不会被废弃。
这首诗通过对澶州历史的回顾和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同时,它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对于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启迪思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