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石壁半攲斜,茅栗丛中菊渐华。
风里断鸿书带草,山头飞叶汉浮槎。
柂楼索莫吟秋笛,戍火青荧咽暮笳。
争似渔翁最萧散,晚来和月卧芦花。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
巉岩石壁半欹斜,茅栗丛中菊渐华。
风里断鸿书带草,山头飞叶汉浮槎。
柂楼索莫吟秋笛,戍火青荧咽暮笳。
争似渔翁最萧散,晚来和月卧芦花。
注释:巉岩:高峻的石崖。欹斜:倾斜不直。茅栗:一种树名。唐·韩偓《寄李遐叔》诗:“茅栗丛中日未西。”菊渐华:菊花渐渐开放了。风里断鸿:指秋风。杜甫《九日蓝田崔少府庄》诗:“寒空一雁声”句下自注:“时闻孤鸿号于野”。书带草:一种草名。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书带飘桂树,花房坠紫茸。”汉浮槎:指传说中的木筏。《史记·淮南子》:“乃作建章宫,其东则凤阙,以通东市;其西则长乐宫,以通西市。”后遂以“汉浮槎”比喻木筏。柂楼:船楼。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高阁巍然见城郭,白塔上层插云霄。”索莫:萧条冷落之状。秋笛:指秋天吹奏的笛子。戍火:戍楼上的烽火。杜甫《月夜》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青荧:形容火炬燃烧的光芒。咽:呜咽、低沉。笳(jiā),胡笳、羌笛。唐·王维《从军行》:“回看既烽火照驼铃,忽闻边邑更鸣笳。”争似:怎比得上、比不上。渔翁:渔夫。萧散:悠闲自在的样子。晚来:傍晚时分。和月卧芦花:和着月亮在芦花中睡觉。
赏析:
此诗是作者追和友人杜牧的组诗作品之一。诗人追和了杜牧的《秋夕》,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秋天的感慨与热爱。
首联描绘了秋景中的自然景象。岩石陡峭,半倾覆,而草丛之中,菊花逐渐绽放。这里的“峭”、“斜”、“丛”、“华”等词都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幽静的感觉。
颔联运用了典故。“风里断鸿书带草”,指的是秋风中,一只断线的鸿雁在飞行中折断了自己的翅膀,留下了一根带有书信的草。而“山头飞叶汉浮槎”,则是指山上的树叶随风飘落,就像汉代的木筏一样漂浮在水面上,这两句话都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古人的传说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内涵与深度。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柂楼索莫吟秋笛”,描述了船楼上的笛声悠扬,但无人理会的场景;而“戍火青荧咽暮笳”,则描绘了夜晚戍楼上的烽火与笳声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这两句通过对古代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尾联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争似渔翁最萧散,晚来和月卧芦花”,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个悠闲自在的渔夫,与那些忙碌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晚来和月卧芦花”,则更是直接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象鲜明生动,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赋予了这些自然景物以更深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