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亭皋半月秋,风飞雷厉起云头。
一奁返照收林樾,万派飞泉响浍沟。
放郑贤侯初下令,乞灵拙士未能瘳。
吾侪且说维鱼梦,那问驱车相国愁。
【注释】
叶下:树叶落尽,天气转凉。亭皋:水边平地,也指湖泽。半月秋:秋天已半,月亮清亮如洗。风飞雷厉:形容风雨交加。起云头:云涌起于天空。奁(lián)返照: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树林上。万派:众多支流。飞泉:奔泻而下的瀑布,浍沟:小河。郑贤侯: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人,曾任北海相。他提倡经学,为《易》作注,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乞灵拙士:向有才能的人求教。鲁肃,字子敬,东吴人,以智谋著称,曾劝孙权联合蜀、魏对抗曹操。未能瘳(chōu):没有治好。吾侪:我们,我辈。维鱼梦:梦中游于水中,与鱼为伴,逍遥自适。那问:何必去管它呢?驱车相国:指贾谊被贬长沙时,因思念故都长安而发愁。相国,官名。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律诗,诗人借写景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有心却无门可入的苦闷和焦虑。
首联写景:“叶下亭皋半月秋,风飞雷厉起云头。” 诗人描绘了一幅雨前的景象。亭皋之上,叶子已经落下,秋意渐浓,天空中一轮明月,清冷皎洁,仿佛是洗涤过一般。此时风起云涌,雷声轰鸣,天地间一片混沌。“亭皋”,水边的平地;“月”,指明亮的月光;“秋”,指秋天;“亭皋”,指水边的平地;“亭”,指台榭;“皋”,指水边;“半月”,指半个月亮;“亭”,本义为高台,这里指台榭;“秋”,指秋天;“亭皋”,即水边的平地,也指湖泽;“秋”指秋天;“风飞雷厉”,形容风雨交加。
颔联写景:“一奁返照收林樾,万派飞泉响浍沟。” 诗人描绘了雨前的景色,阳光照射在树木上,形成了一种返照的效果。无数的泉水从四面八方奔流下来,发出阵阵轰鸣声,汇入小河之中。“一奁”,一本子或一方,指夕阳;“林樾”,指树林中的树荫;“万派”,指众多的支流;“飞泉”,奔泻而下的瀑布;“响”,指发出声响;“浍”,小河;“万派”,即众多的支流;“飞泉”,即奔泻而下的瀑布。
颈联写景:“放郑贤侯初下令,乞灵拙士未能瘳。” 诗人描绘了雨前的景色,天空中乌云密布,电光闪闪,一场大雨即将来临。郑玄曾经担任过北海相,他提倡经学,对儒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给诸葛亮写信,请他来讲授治国之道,但诸葛亮回信婉拒了他。后来诸葛亮又给刘备写信,请求让他来讲授治国之道,刘备回信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诸葛亮又给徐庶写信,请他来讲授治国之道,徐庶回信称病不能前去。因此,这里的“乞灵”指的是向智者寻求治国之道;这里的“未能”指的是没有治好。
尾联抒情:“吾侪且说维鱼梦,那问驱车相国愁。” 诗人描绘了雨前的景象,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密集,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时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曾在梦中和鱼儿一起游戏,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然而,现在他却不得不驱车去参加一个聚会,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尾联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还是说说自己的闲情逸致吧,不要去管那些官场上的琐事了。这里的“吾侪”指的是我们这群人;“维鱼梦”,即与鱼儿共游的快乐梦想;“那问”指不要理会;“驱车”,指驱车前往;“相国”,指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