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枝开早未多稠,屡嗅清香不忍收。
万木已知春尽到,百花常负后来羞。
东风也合相和暖,腊雪无端欲滞留。
满眼萧疏正堪惜,莫将横笛起人愁。
【注释】
晓枝:清晨的梅枝,指梅花。
屡嗅清香不忍收:多次嗅闻到梅花的清香味,不忍心就此收起。
万木已知春尽到:万物都已经知道春天结束了。
百花常负后来羞:百花常常因落后而感到羞愧。
东风也合相和暖:春风也该相与温暖。
腊雪无端欲滞留:残冬的雪花没有无缘无故地要滞留不化。
萧疏:冷落、稀疏。
堪惜:值得惋惜。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诗。诗人以梅花自比,抒写了自己的情怀。
首联两句写梅花的早放。“晓枝开早未多稠”,说梅花在清晨就开放了,但还不算茂密(稠)。一个“开”字,把梅花那种不畏严寒、迎风斗雪、傲霜凌寒的品格写得淋漓尽致。“屡嗅清香不忍收”,是说梅花的芳香,使人闻后久久不忍离去。一个“忍”字,写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梅花香气的浓郁。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细读起来却有味外之味。
颔联写梅花落花晚于其他花。诗人用“知”、“后”二字,说明其它花已凋谢,唯有梅花晚于它开花,这就突出了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傲视群芳的高尚气节。这两句诗言简意赅而又含蓄有力。
颈联写梅花在冬天里独自开放的美丽景象。“东风也合相和暖”,“合”字,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由衷赞美;“相和暖”,则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而“腊雪”却迟迟不融,这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又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坚韧的品格。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的高风亮节。
末联写诗人看到盛开的梅花,不禁生出怜惜之心,但又怕吹奏横笛会惊起梅花,惹得人们产生愁思。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诗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不能像梅花那样傲然挺立、不卑不屈的生活境遇的无奈叹息。同时,这两句诗也暗含着一种人生哲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这首诗以咏梅为题,实则借梅自况。作者以梅的早放、晚开、独秀、耐寒等特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刚直不阿的品质。全诗构思巧妙,意境高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