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注释】
- 死者徒已死:死者已经死去,徒表示白白。
- 思之恨无涯:思念之情无穷无尽。
- 生者非素心:活着的人不是本来的心意。
- 还作死者嗟:又为死者感到悲伤。
- 今古悲略同:古今的忧伤大致相似。
- 斯道竟奈何:这道理究竟该如何解释。
- 哀弦直易绝:悲痛的音乐容易断。
- 哭词曲难歌:哀悼的歌曲很难唱。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故亲人的挽歌。诗人对死者的追忆和悼念,充满了悲痛、惋惜和愤慨的情绪,表现了对生死哲理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
首章写逝者之死与生者之痛。“死者徒已死”说明死者之死已经无法改变,而“思之恨无涯”则表达了生者因怀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这种痛彻骨髓的感受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次章写生者的悲哀和无奈。“生者非素心”,生者不是原本的意愿,而是不得已的悲哀;“还作死者嗟”,又为死者而感到悲伤。这一句中,“还”字的使用更加突出了生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们虽然知道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面对亲人的离去,仍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第三、四章进一步探讨生死的哲理,表达对生死无常的理解。“今古悲略同”,指出无论是古今,人们的悲伤都是相似的;“斯道竟奈何”,则是对这种悲伤的无奈和困惑。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或人生观,而“斯道”则是指这种观点或态度。诗人通过这两章的表述,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章以“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来结束全诗,表达了哀悼的歌曲难以唱出的情感。在这里,“哀弦”和“哭词”分别指的是音乐作品和歌词,两者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直易绝”和“曲难歌”则形象地描绘了音乐与歌词之间的差异,暗示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可能无法完全传达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是极其困难的。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含蓄,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生死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