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子冠上尘,梁宋道傍土。
尘逐冠敝损,人来还复去。
马蹄日月长,踏尽西北路。
近者何纷纷,姿状颇秀举。
传言天子诏,士得四方赴。
来如鹊翅翻,去若蝇头聚。
市儿屈指计,过百日未暮。
昔周方盛时,得士才十数。
唐虞此为盛,中复容女妇。
昔何称才难,今也宁异趣。
但恐所取异,今古殊尺度。
夫君乃高才,久有及物虑。
今又奋绝去,挺拔欲自树。
余穷非所知,久有山林素。
但无百亩粟,乃就群才赋。
仕道得亦嗟,困穷失为惧。
二者各有命,予亦何所与。

【注释】

行子:出行的人。冠上尘:帽子上积满尘土。梁宋:古地名,今河南、山东一带。

尘逐冠敝损:尘土随着帽子的磨损而积累起来。

人来还复去:行人来了又去了。

马蹄日月长:指马跑得非常快。

西北路:指前往京城的路。

传:传播。

传言天子诏:传说有天子的诏书下达。士:读书人,即士人。

鹊翅翻:像喜鹊展翅飞翔一样迅速。

蝇头聚:像苍蝇一样聚集成群。市人:商人。屈指计:用手指计算天数。百日未暮:一百天还没有过去。

周:周朝,指周代兴盛之时。

唐虞:指唐朝和虞舜,指唐尧和虞舜时代。此为盛:指当时是鼎盛时期。中复容女妇:中间还有女子当政。中复,中间。容,容纳。女妇,指女性当政。

昔何称才难:以前人们常说有才干的人难于得到重用。

今也宁异趣:现在不同了,有才能的人可以得到重用了。

但恐所取异:只是担心所选取的人才不同。

今古殊尺度:古代与今天的标准不一样。

夫君:你(李公安)。

高才:有才能的人。

久有及物虑:长时间有远见。

挺拔欲自树:挺直向上,想要自立门户。

余穷非所知:我贫穷不是自己所能知道的。

无百亩粟:没有一点粮食。

乃就群才赋:只得向那些人才求助。

仕道:做官之道。得亦嗟:能够得到也感到可叹。

困穷失为惧:穷困时失去信心,感到害怕。

二者各有命:这两种情况各自有不同的命运。何所与:能说些什么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的主人公是李公安,他即将赴举(科举考试),所以诗人写了这首诗来勉励他。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表达了对李公安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他的深切同情。

首联点题,指出李公安要赴举,“行子”二字暗含着李公安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他这次赴举的心情。

颔联紧承首联,写李公安赴举路上所见所感。尘土飞扬,帽顶已满是尘埃,说明李公安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行人往来不断,说明李公安此次赴举路途遥远。两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既写出了行程之长,又写出了时间的紧迫。

颈联进一步描写李公安的艰辛路程。“马蹄”“日月”两字极富画面感,形象地描绘了李公安赶考路上日夜兼程的情景。而“踏尽西北路”,既表明了李公安此次赴举的艰难,又暗示了他此行的志向和追求。

尾联转入对李公安的劝勉和祝福。“近者何纷纷?”一句设问,既揭示了李公安赴举路上的种种纷扰,又暗示了他此行的不易。接下来三句,则从不同角度勉励李公安,希望他能早日实现理想,取得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李公安的期许,也有对他自身境遇的同情,可谓意蕴丰富。

整首诗在结构上由离愁别绪逐渐过渡到对李公安的鼓励与祝福,情感起伏跌宕,富有变化。在语言上,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李公安赴举路上的种种景象,展现了他的坚毅执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明快,节奏鲜明,读来令人振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