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树霏烟不傍城,还知高士欲逃名。
倦投芒屩春随处,笑起孤帆潮又生。
曾宿客来门不掩,无心人住鸟忘情。
郊原盛事知多少,出郭当朝共眼明。
和伯氏韵赠王元明,元明旧亲予叔行也今死于贼矣。
野树霏烟不傍城,还知高士欲逃名。
倦投芒屩春随处,笑起孤帆潮又生。
曾宿客来门不掩,无心人住鸟忘情。
郊原盛事知多少,出郭当朝共眼明。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野树霏烟不傍城 - 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野树:描绘了自然景色中的树木,强调其野性美。
- 霏烟:形容烟雾轻柔飘渺,增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 不傍城:表示远离尘嚣,选择在城外隐居的生活方式。
- 意象:通过“野树”和“不傍城”,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2. 还知高士欲逃名 - 反映了诗人的清高志向
- 高士:指有高洁品质的人,常用以形容志向远大的人物。
- 欲逃名:表达了诗人对名誉的追求已经超越,转而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 意象:这里的“高士”和“逃名”展现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
3. 倦投芒屩春随处 - 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享受
- 倦投:表示厌倦于世俗的奔波和忙碌。
- 芒屩:古时候的一种鞋子,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春随处: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 意象:这里通过“倦投”和“春随处”,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4. 笑起孤帆潮又生 - 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 孤帆:孤单的帆船,象征着孤独但不失方向。
- 潮又生:潮水再次涨起,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意象:这句诗通过对比孤帆和潮生,传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
5. 曾宿客来门不掩 - 揭示了诗人的谦逊与真诚
- 曾宿:曾经住宿,可能意味着与客人有过一段亲密的交流或共度时光。
- 客来门不掩:门不关闭,迎接客人的到来。
- 意象:这里通过“曾宿”和“门不掩”,诗人展现了他的谦逊和真诚待人的品质。
6. 无心人住鸟忘情 - 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 无心:无心插柳柳成荫,形容人无欲则刚,心境平和。
- 人住:人类居住的地方,象征人类社会。
- 鸟忘情:鸟儿忘却了与人的情感纠葛,生活在大自然中。
- 意象:通过“无心人住”和“鸟忘情”,诗人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7. 郊原盛事知多少 -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
- 郊原:郊外的原野,代表着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 盛事:指生活中的大事,如节日、庆典等。
- 知多少:表示无法完全理解或知晓所有的事情。
- 意象:这句诗通过对“郊原盛事”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大事小事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经历的珍惜和感慨。
8. 出郭当朝共眼明 - 展现了诗人对正义和公平的执着追求
- 出郭:从城外出来,比喻脱离狭隘的圈子,视野开阔。
- 当朝:指朝廷,代表权威和公正。
- 共眼明:众人的眼睛都明亮,寓意着公正无私,共同维护正义。
- 意象:通过“出郭当朝”和“共眼明”,诗人表达了他对公正和公平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社会正义发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