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人何在,山空花自开。
不妨听晚弄,声与壮心来。
【注释】
横笛:横吹笛子。人何在:人在哪里?横笛指谁?山空花自开:空旷的山谷中百花盛开,独自开放。
晚弄:傍晚时吹奏笛子。声与壮心来:声音和壮烈的情怀一起来了。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景抒情诗,写诗人登山观景,见山空而百花盛开,有感而发,借物言情,抒发壮怀。
“横笛人何在”,首句开门见山,点题。诗人登山观景,发现无人吹笛,于是发出疑问:“横笛人何在?”这里的“人”指的是吹笛的人。横笛,就是横着吹的笛子,一般用竹管制成,中间开孔,可以插入两根或一根芦苇作吹嘴。横笛多用于独奏或合奏。诗人登上武夷山,发现没有人吹笛。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暗寓深意。诗人在上山之前,心中早有谱曲,但没想到无人伴奏,于是产生了疑惑。横笛是武夷山上常见的乐器,诗人没有发现有人吹笛,说明武夷山上无人,可能是诗人自己一个人来的。诗人登高远望,山清水秀,心情舒畅,自然产生“横笛人何在”的疑问。诗人的横笛之问,其实是对武夷山无人的感叹。
“山空花自开”,第二句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联想,描写眼前景色。武夷山上无人,花儿就自己开放,这是大自然的自由之美。横笛的余音尚在空气中回荡,山中的花儿也随风摇曳,似乎也在欣赏那横笛的余音。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愉悦、自由啊!
“不妨听晚弄”,第三句写诗人听到晚响的笛声,不禁为之陶醉。晚响的笛声悠扬婉转,让人心醉神迷,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诗人不禁沉醉其中,忘却了世间一切烦恼和忧愁。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笛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使笛声更加生动、形象。
“声与壮心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听到晚响的笛声后,感到一种豪迈的精神振奋起来,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横笛之声和诗人的心志相呼应,相互激励,使他更加热爱大自然。这里的“声”是指笛声,“壮心”是指豪迈的心志。整首诗通过描绘武夷山上无人、花儿自开、晚响笛声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人还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