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诗书债,人间骨肉情。
一春不相见,四月又还经。
梅雨年年事,田禽夜夜声。
直思到蒲节,方得侍亲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雨后忆家》。
注释与赏析:
- 客里诗书债,人间骨肉情。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生活时的思家之情和对家人的牵挂。”诗书债”可能指的是诗人因忙于作诗读书而欠下的债务,”骨肉情”则指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 一春不相见,四月又还经。 - “一春不相见”意味着春天时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工作或学习)没有见到家人,”四月又还经”则表示到了四月又回到了家乡。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
- 梅雨年年事,田禽夜夜声。 - “梅雨”是指中国南方春季常见的连绵细雨,”年年事”暗示这种天气每年都会发生。”田禽夜夜声”则描绘了夜晚农田中各种鸟类的叫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直思到蒲节,方得侍亲庭。 - “直思”可以理解为直接思念,”蒲节”可能是指端午节,因为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通过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屈原。”方得侍亲庭”则表达了只有在节日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译文:
在异乡,我因为忙碌于诗书而负债累累,但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家人的深情。春天我无法与家人相见,而到了四月又回到了家乡。每年的梅雨季节都如期而至,夜晚时分田野上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我一直渴望能在端午节这天回到亲人们的身边,才能有机会亲自侍奉他们。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外游子的思家之情。从”一春不相见,四月又还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节奏与家人的联系被时间所阻隔,但内心仍保持着对家的深深思念。”直思到蒲节,方得侍亲庭”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节日的重视,认为只有节日才能与家人团聚,表达出对家庭温暖和团圆时刻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