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雷漱玉向高秋,长伴神仙出众流。
下得碧山终未足,待归沧海始应休。
云饶净色依依敛,猿傍寒声历历愁。
别有千寻在何处,庐山南面虎溪头。

诗句注释:

  • 奔雷:疾驰的雷声,象征着强烈的力量和迅猛的行动。
  • 漱玉:用雷声洗涤玉石,形容声音巨大如雷。
  • 向高秋:指向秋天的方向,暗示着秋天的氛围。
  • 长伴:长久地陪伴。
  • 神仙:指超凡脱俗的人。
  • 出众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 下得碧山:下山时所见的景色。
  • 碧山:绿色的山,颜色鲜明。
  • 终未足:没有达到满足或满意的状态。
  • 待归沧海始应休:等待回到大海时才感到休息。
  • 云饶:环绕的云彩。
  • 净色:纯净的颜色。
  • 依依敛:慢慢地收敛。
  • 猿傍:猿猴旁。
  • 寒声:寒冷的声音。
  • 历历愁:清晰地感受到忧愁。
  • 千寻:古时候的长度单位,一千尺。

翻译:
奔雷之声如同洗涤玉石般响亮,它一直与神仙们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下山途中所见到的青山翠谷虽然美丽,却始终无法令人满足,只有当它回归到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安宁。缭绕的云雾带着纯净的颜色,慢慢地收敛成一团,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盘。猿猴的啼叫声伴随着寒风阵阵传来,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份孤独和忧愁。在这千寻之高的高处,又有什么地方能让人找到心灵的归宿呢?答案是庐山南面虎溪头的地方,那里有着无尽的静谧和神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奔雷、白云、猿鸣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秋天山水画卷。诗人以“奔雷”喻其气势磅礴,“漱玉”喻其声音宏大,“长伴神仙出众流”则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下山时所见的青山翠谷,虽美却不满足,唯有大海才能平息心中的波澜。云雾缭绕、猿鸣寒声,更增添了一份孤寂感。结尾处提到的“千寻”,不仅指代了高度,也寓意着对理想的追求永无止境。而庐山南面的虎溪头,成为了诗人心灵归宿的象征。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