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吟不觉兔毫枯,偶探囊中笑子虚。
欲觅管城何处是,中书君自有中书。
【注释】
方德润:名大琮,字德润。右史:官名。中书:指唐时中书舍人。管城:即管宁,东汉隐士。苏轼《赠李端叔二首》诗:“管宁割席分,子猷乘兴归。”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春与同年好友王君玉、李常等游杭州西湖后写给方大琮的。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2),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兼管勾西京路诸县兵马,方大琼为中书舍人。苏轼对方大琮有很高的评价,曾写诗赞颂他“才高行洁”。方大琮对苏轼也极为敬仰,称苏轼为“管城子”,并有“苏子瞻”之称。诗中以“管城”“中书”自比,意谓方大琮虽无管宁之清高,但亦当有所作为。
首句“送笋菰与方德润大琮右史仍求霜毫”,言方大琮为诗人送来笋菰,诗人又请求为他抄写诗文以助其学业,并希望他能像管宁那样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
次句“狂吟不觉兔毫枯,偶探囊中笑子虚”,言诗人因饮酒过量而忘情地吟咏诗歌,以致笔秃,而此时正逢方大琮来访,诗人便将酒壶中的酒倒给他喝,以示慰问。同时,也是在嘲笑方大琮的虚妄。
三句“欲觅管城何处是,中书君自有中书”,言诗人在感叹方大琮的清高之余,又以管宁自喻,认为方大琮虽无管宁之清高,但亦能有所作为。言方大琮虽为文官,却能如管宁那样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
全诗以“送笋菰与方德润大琮右史仍求霜毫”起兴,中间两联以“狂吟”、“偶探囊中笑子虚”和“欲觅管城何处是,中书君自有中书”三句转折,最后收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