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庐三月已淹留,白草黄云见即愁。
满袖尘埃何处说,李家池上海棠洲。

【注释】

使辽回:指奉命出使契丹。竟恭敏:犹尽忠贞,尽恭慎。李公:指李德裕,时为宰相。席上作:即席而写。

【译文】

三月在穹庐(即毡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住处)中滞留已久,白草、黄云,触景生情,立刻感到满心的愁绪。

衣袖里满是尘土,哪里能向李家池旁的海棠洲说这些呢?

【赏析】

《使至塞上》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落笔,描绘了奇特瑰丽的塞外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疆域的无限热爱之情。

首句“五月渡黄河,秋天登陇首”,以时间的变化勾画出一幅由近及远、由东至西的壮阔画卷。首句写景,次句点题,点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奉朝廷之命去契丹。三、四两句写诗人到朔方后的感受。面对茫茫大漠,只见“白草”连天,无边无际,令人顿生“见此愁杀”之感。然而,诗人没有沉溺于苦闷之中,而是放眼万里,看到了“黄云”。黄云滚滚,遮阴蔽日,给塞外荒寒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同时,黄云又是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塞外荒凉与冷落的气氛,又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五、六句写自己身经百战,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了,但仍像当年出使敌国那样忠贞不屈。“李公席上”,是说自己此次奉诏出使契丹,恰似当年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马时的情形。当时李德裕曾赋诗道:“一去一来兮日盈昃,山还自归兮水还复。今日言兮明日来,无人不兮鬓成丝。”其情景与诗人此时颇为相似。因此,这里用典是为了说明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仍然效忠朝廷,忠于国家。七、八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写作者对这次奉命出使的感慨:由于路途遥远,加之途中气候恶劣,所以衣袖里沾满了灰尘,难以向人诉说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风光,抒发了作者虽年事渐高但忠君报国之心未泯的豪迈情怀,也流露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