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古来色,河流无尽声。
行船自往返,群木几枯荣。
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
我来何所得,聊此濯尘缨。

【注释】

游三门开化寺:在浙江杭州。三门,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开化寺,在钱塘江南岸,为南朝时梁武帝所建。山石古来色:指开化寺周围的岩石。山石经过千百年风雨的侵蚀,颜色已变得斑驳、苍老。

河流无尽声:指钱塘江的水流。它从高山流下,声音悠扬动听,但终归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

行船自往返:指来往于钱塘江上的小船。

群木几枯荣:指开化寺周围的树木。它们经历了无数个春秋,有的已经枯死,有的却依然茁壮生长。

狂象调难伏:比喻那些像大象一样强大的势力,难以被制服。

空华灭复生:指佛教中所说的虚幻现象和生命轮回的规律,即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有生必有死。

我来何所得:我来这里有什么收获呢?

聊此濯尘缨:姑且洗去身上的尘埃,以净化心灵的烦恼。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游览开化寺时所作。首句“山石古来色”总写开化寺周围的山石。山石经过千百年风雨的侵蚀,颜色已变得斑驳、苍老,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第二句“河流无尽声”则写钱塘江水奔腾不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但终归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第三句“行船自往返”点明诗人自己乘坐小舟来此的目的,即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第四句“群木几枯荣”写开化寺周围的树木,它们经历了无数个春秋,有的已经枯死,有的却依然茁壮生长,从而暗喻世事的变迁。第五句“狂象调难伏”比喻那些像大象一样强大的势力,难以被制服。第六句“空华灭复生”则用佛教中所说的虚幻现象和生命轮回的规律,指出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最后两句“我来何所得”与“聊此濯尘缨”相呼应,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诗人来到开化寺,本想有所收获,但最终发现,一切都只是过眼烟云,只有洗净心灵的烦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