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元无月,衣中自有珠。
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涂。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注释】
水底:水底,指庐山下。
元:通“原”。无月:没有月亮。
六尘:佛教用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接触的事物。
万法:佛教用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称。
迷涂:迷惑的大道,比喻人生的道路。
瀑布:指庐山瀑布。
寒云湿:形容瀑布水势大而急,像冷云一样湿润。
觚棱:古代官帽上的装饰。瑞气扶:吉祥之气环绕。
遥知:远远地知道。至乐地,指极乐世界或理想境界。
不异:没有差别。
京都:指京城长安。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写李益归庐山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与祝愿。
首联两句写景,以山间之水暗喻人之心境。“水底”,即山间之水,喻人之内心;“元无月”,即没有月亮,喻人之心境清静。“衣中自有珠”,用典,《后汉书》卷七十二记载:“班超从窦固征疏勒,有献玉刀者,帝以班超未谕,问其故。曰:‘今汉家重臣将率皆乘传到部,唯明府(太守)独乘私人之车。’”此处借指诗人自己的清廉高洁。“衣中自有珠”是说衣服虽旧,但内里却藏着珍珠。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如同水中的明月,即使周围没有月亮,也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纯洁与清明。
颔联两句写诗人对友人未来的设想,希望他能在庐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六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接触的事物,这里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诱惑和烦恼;“万法”则是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称。“迷涂”比喻人生的道路,意味着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庐山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摆脱世俗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颈联两句描写庐山的自然景观,以及友人在此环境中的感受。“瀑布寒云湿”,描绘了庐山瀑布如玉带般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象,同时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在庐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远知”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他对友人深深的关爱与期待。最后一句“不异在京都”,则是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诗人相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在任何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尾联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期盼。“遥知”,意为遥远地知道,表达诗人对友人未来的了解与关切;“至乐地”,“至乐”一词出自《论语·述而》,意为极高的欢乐,这里用以形容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或生活状态。“不异”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他对友人在未来生活中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期望。“京都”在这里指的是长安,也就是诗人所在的京城。诗人通过这句话,希望友人能够在京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深深祝福与期望,又有对庐山美景的细腻描绘,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