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僻人事少,土肥风物殊。
杖刊灵寿木,轮裹溴梁蒲。
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
主公眉雪白,游览未尝扶。

注释:

寄题济源李少卿:这是一首给济源人李少卿的诗。济源,在今河南济源市,是黄河以北的一个县。李,姓,名少卿。

县僻人事少:这个县偏僻,人们很少来往,因此这里的事务也比较少。

土肥风物殊:这里的土地肥沃,风景独特,不同于其他地方。

杖刊灵寿木:用拐杖敲击着灵寿木。灵寿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可以用来制作拐杖。

轮裹溴梁蒲:车轮包裹着溴梁蒲,这是一种古代车马装饰。溴梁蒲是一种植物,可以用来制作车轮。

竹不减淇水:竹子的质地和淇水边的竹子一样好。淇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是一条重要的河流。

花仍似洛都:这里指的是牡丹花,它的颜色、形状都像洛阳的牡丹花。洛都,指洛阳,古代的都城。

主公眉雪白:主人(这里指李少卿)的眉毛像雪一样白。

游览未尝扶:主人在游览时从未需要人搀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济源美景与人文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济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描述,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敬意。

首句“县僻人事少”,诗人开篇就点明了济源这个地方的偏僻与宁静,使得人们可以远离尘嚣,专心致志地欣赏自然风光。

第二句“土肥风物殊”,进一步描绘了济源的土地肥沃、景色独特的特点。这里的“肥”不仅指土壤肥沃,还隐喻了这里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美满。而“风物殊”则强调了济源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

诗人以“杖刊灵寿木,轮裹溴梁蒲”两句,具体描绘了济源的地理风貌。灵寿木和溴梁蒲都是珍贵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存在,无疑为济源增添了更多的美丽和魅力。

“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这两句进一步丰富了济源的自然景观。这里的“竹不减淇水”指的是竹叶的颜色和质地与淇水的竹子不相上下,而“花仍似洛都”则是说这里的牡丹花的颜色、形状都像洛阳的牡丹花。这些描写都生动地展现了济源的自然之美。

“主公眉雪白”,诗人以主人翁的口吻,表达了对主人(李少卿)的尊敬和敬仰之情。这里的“主公”是指主人李少卿,而“眉雪白”则形容了他的白发。这既是对李少卿年事已高的写照,也是对他一生勤劳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

最后一句“游览未尝扶”,是对主人游历四方、不依赖他人搀扶的形象化描写。这既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也展示了济源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济源美景的赞美和对主人翁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喜爱和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