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筒累黍久研精,况复新修釜斛成。
岂校忽微争口语,本期淳古变人情。
既言乐律符今尺,但恐箫韶似郑声。
若欲世人俱信服,凤凰再集颍川城。
【译文】
新铸的釜和斛与现在太府寺的尺以及权衡好像完全符合,又写一首诗。
制作简牍用累黍法,何况新修的釜斛已成器。
岂要斤斤计较微小差别,期许淳厚质朴改变人情。
既然说乐律符今天尺,但恐怕箫韶音像郑声。
如果想让世人都信服,那就请凤凰再集颍川城吧!
注释:①裁筒(zhuō):古代的一种量具,即以竹为筒,长四尺二寸,内径八分,外用绳系之,以绳的长度为准。累黍(shǔ):把黍(小米)放在细绳上,数其上所累的黍粒,每满一千粒,为一黍,为一黍为一分。②忽微:细小的差错。③淳古(chún gǔ):质朴、纯正古朴。④箫韶(xiāosháo):指《箫韶》,相传舜时音乐。《尚书·益稷》载舜作乐,有《箫韶九成》。⑤颍川城:今河南登封县,是古代的颍水入黄河的地方,这里指颍州城。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沉浮。他在任杭州通判时曾主持重修过钱塘江大堤,并写了《答李端叔书》一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吾侪虽不如孔子之圣、颜子之贤,而区区之心亦欲以为善气迎之。”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曾写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这两句诗都是他乐观豁达的表现。苏轼的诗多含哲理意味,善于将生活琐事与哲学思想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他的诗语言通俗流畅,富有节奏感。苏轼的诗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关心社会的问题。因此,他的诗才横溢,文采飞扬,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