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曾约醉河桥,深负垂杨千万条。
今日都门相望处,西风乱叶正萧萧。

【注释】

酬:作答,回信。次道:即次韵道人,指作者的朋友。板桥:地名,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见寄:见信来答。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绝。

诗的前两句是写春日相约饮酒,赏春游园的情景。“曾约醉河桥”中的“河桥”是秦淮河上的一个渡口,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诗人和友人曾在这地方饮酒作乐,畅叙友情,所以诗人说“春来曾约醉河桥”。这里用一个“约”字,既写出两人的情谊深厚,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惜别之情。“深负垂杨千万条”,垂柳如丝,依依多情,而诗人却未能尽情领略春天的美色,只好辜负了那千丝万缕的柳絮。“垂杨”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杨柳本属无情之物,但当春风一吹,它便把绿色的新芽吐出来报答春的恩情。而此时诗人却因不能赴约而“辜负垂杨千万条”,因此心中不免有些惆怅之感。

诗的后两句是写作者今日来到都门相望处,西风萧瑟,落叶纷飞。诗人以“都门”指长安城,长安是唐代的京城,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诗人从长安到渭南,再从渭南返回长安,一路上看到许多行人匆匆赶路,听到阵阵马蹄声和车轮碾地声,于是不禁想起了朋友的音容笑貌,也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不禁悲从中来。“都门相望处”的“都门”二字,既是实指长安城门,又是虚指自己与朋友相聚之地。诗人站在城门下,望着飘零的落叶,听着秋风萧萧的响声,心情不免十分沉重。“今日都门相望处”中的“都门相望处”,既点题,又照应了首句中“春来曾约醉河桥”,暗示了自己与朋友虽然分别已久,但彼此之间仍心有灵犀。“西风乱叶正萧萧”一句,更是把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西风萧瑟,乱叶飘零,正是诗人所感受到的秋风。而“萧萧”二字,则更使秋风之声显得凄清悲凉,仿佛秋风也懂得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似乎也在为他惋惜、叹息。

这首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含蓄蕴藉。全诗紧扣题目“酬次道板桥晚望见寄”展开。首句是写春日相约饮酒的情景,二句写与友人分手时的情景,三、四句是写诗人今日重游旧地时的所见所感,最后一句则是对友人的劝慰和勉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