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行巩洛间,马瘦天复阴。
寒烟淡不收,一拂横长林。
当时无画工,负此清赏心。
今朝石上迹,历历皆可寻。
轻素已纷泊,老干仍萧森。
坐令高兴还,野气生衣襟。
丹青不耐久,风日易消侵。
何如造化真,更彼岁月深。
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
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
【赏析】
此诗乃和梅尧臣咏物之作。诗人在《答赵德麟》中曾说:“余尝赋五物,皆出其性状,而昌言以为不足道。”(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引)可见昌言对梅诗的推重与喜爱。本首是和昌言的咏石屏之作,故又可称“梅圣俞咏”。诗题下有小注:“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也。”可知这是一篇题赠昌言的诗作,意在勉励昌言珍视并保存好这一件稀世之宝。
开头三句点明题旨。“昔行巩洛间”,回忆当年游历洛阳时的情景;“马瘦天复阴”,写当时天寒地冻,马瘦路滑。“寒烟淡不收,一拂横长林。”两句是写眼前所见,即昌言家的石屏画。“寒烟”喻画上的水墨迹未干,“横长林”指画面上树木的枝干向左右伸展。“当时无画工,负此清赏心。”两句是对昌言的鼓励。意思是说,昌言虽没有画家那样的本领,但只要善于体会欣赏,就足以把这幅石屏画表现得如此生动、逼真。
“今朝石上迹,历历皆可寻。”两句是说,现在昌言家珍藏的这幅石屏画,仍然历历在目,可以任意欣赏。诗人用笔十分简炼,却把昌言珍惜石屏画的心情表达得极为真切。
接着四句写石屏画的特点。“轻素已纷泊,老干仍萧森。”两句是说石屏画上轻描淡写的花木,已经飘散了;而那枝干挺拔的老树,依然显得苍劲、森严。这两句是写石屏画上所表现的景象,也是写昌言家珍藏的石屏画的风貌。“坐令高兴还,野气生衣襟。”两句又是写石屏画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野气生衣襟”一句是说,看了这幅石屏画,使昌言的心情变得旷达起来,就像穿着粗布衣服一样舒适自在。
以下六句是写石屏画的艺术价值。“丹青不耐久,风日易消侵。”两句是说,精美的绘画不能经久耐用,风吹日晒会使它逐渐消失。“何如造化真,更彼岁月深。”两句是说,与其让丹青受风雨侵袭而消失,不如任凭大自然造化,让它经受岁月长久的考验。这里强调了自然景物比人工雕琢的艺术品更为真实,更有生命力。
最后四句是写石屏画的价值和意义。“昌言家素贫,购此糜百金。”两句是说昌言家里一向贫穷,为收藏这幅石屏画花费了百金。“请镌好事名,千古无消沈。”两句是说,昌言家请工匠在石屏上题刻上自己的名字,使这幅石屏画千秋万代都不会被遗忘。这两句是诗人的劝勉语,也是对昌言家珍藏石屏画的美好祝愿。
全诗以议论起,以抒情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六句从忆昔写来,后四句从今昔对比着写。中间四句又分两层:第一层是写昌言家珍藏石屏画的情况;第二层是从赞颂石屏画入手,进而赞美昌言的人品,表达了诗人对昌言诚挚的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