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王门梦,来敲隐者关。
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
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
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

访隐者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及注释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水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诗人沿着山间曲折的小路前往访问一个隐居的人。山路沿着陡峭的山崖而建,沿途可见青翠的山峰与深邃的岩壁相映成趣。随着深入,云雾缭绕于山间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在这片幽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隐居者的远离尘嚣和超脱世俗。他继续前行,直至眼前豁然开朗,发现一条小溪从山中流淌而出,溪旁生长着几株古老的松树。溪水清澈见底,岸边长满了各种花草,显得生机勃勃。

“山翁”即指那位隐居的人,他的住所位于半山腰的一个隐蔽处,四周被茂密的山林所包围。当诗人抵达时,发现那里有一个用竹子搭建的简陋小屋,门前种有几株盛开的花朵,但已经落满了花瓣,无人打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诗人站在小屋前,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和感慨。他意识到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清静,但也带来了孤独和寂寞,因为没有人来访,也没有人来清理庭院。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者居所的环境,并透露出诗人对隐者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诗中的“山翁”、“酒熟”等字眼不仅增添了神秘感,还突出了隐居者的独立与超然。同时,诗歌通过对落花满地的描述,传达了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此外,全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隐者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郭祥正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隐逸生活状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远离尘世的纷争和政治的纷扰,寻找一处安静的避风港。郭祥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访隐者》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的诗作,更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