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一宗臣,长把丹衷动玉宸。
三十四番如此疏,百千载后更无人。
堂留薇药谁知己,路长萧茅谩得春。
自是不曾轻出处,到头著著为斯民。

投所知

中流砥柱一宗臣,长把丹衷动玉宸。

三十四番如此疏,百千载后更无人。

堂留薇药谁知己,路长萧茅谩得春。

自是不曾轻出处,到头著著为斯民。

【注释】

投所知:投靠有才能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

中流砥柱:《汉书·贾山传》:“秦皇帝东游会稽,虞舜相见於石门,刻道‘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乃封石门,以为天下第一。及秦始皇并天下,立石碑,颂秦德,号‘之罘’。”后因以“砥柱”比喻坚贞不屈的志士。

丹衷:赤诚之心。

三十四番: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天宝十四载(755)间,诗人共献诗四十八首给唐玄宗,称“四十首选”。

薇药:一种香草,即薰草。古人常用它来比喻隐士。

萧茅:萧、茅都是草名。

自是:自然。

轻出处:轻视出处进退。

着著:勤恳不懈。

【译文】

中流砥柱一宗臣,长把丹衷动玉宸。

三十四番如此疏,百千载后更无人。

堂留薇药谁知己?路长萧茅谩得春。

自是不曾轻出处,到头著著为斯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内容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写自己对唐玄宗的忠诚。

开头两句“中流砥柱一宗臣”,意思是说像一块砥柱屹立在汹涌澎湃的河流之中,是忠心的大臣。这两句是说自己像一块砥柱一样坚定地站在朝廷之上,始终忠于大唐王朝。

第三句“长把丹衷动玉宸”,意思是说自己长期抱着赤诚心肠,震动了皇帝的心弦。这里的“丹衷”指的是忠心耿耿,永不改变;“玉宸”则是指皇帝所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皇帝。

第四句“三十四番如此疏”,意思是自己曾经向皇帝呈上了四十八次奏章,每次都是如此详尽的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建议。这里的“三十四番”指的是自己向皇帝呈上的四十八次奏章;而“如此疏”则是指这些奏章都是如此详尽和深刻。

第五句“百千载后更无人”,意思是说这些奏章在百年千年之后,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能够理解了。这里的“百千载”指的是百年千年;“更无人”则是指再也不会有人能够理解这些奏章了。

第六句“堂留薇药谁知己”,意思是说如果自己能够留在朝廷之中,那么还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意呢?这里的“堂留”指的是留在朝廷之中;而“薇药”则是指薰草,是一种可以用来比喻隐士的香草。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希望留在朝廷之中,以便能够得到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第七句“路长萧茅谩得春”,意思是说虽然道路漫长,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等到春天的到来。这里的“萧茅”是两种草名,分别是香草和蒿草;而“谩得春”则是指即使不能得到春风,也一定能够得到春天的到来。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坚持和毅力的信念,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最后一句“自是不曾轻出处”,意思是说自己从不会轻易地离开或退出。这里的“出处”指的是进退出处,也就是是否选择离开或者退出的意思。这句诗表明了自己对于职责和使命的重视和执着,表示自己从不轻易地做出决定或选择。

最后一句“到头著著为斯民”,意思是说自己最终都是为了百姓而努力工作。这里的“著著”是指勤勉不懈的意思;而“斯民”则是指百姓。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示自己始终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对于唐玄宗的忠诚和奉献,表达了自己对于责任和使命的执着追求。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展示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