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留胜处占清凉,山挟波光薄我裳。
看遍尘寰兴废事,竹阴千古一禅房。
【注释】
天留胜处:指巾子山的美景。
留:保留、保存。胜处:美景。
占清凉:占据凉爽的地方。
薄我裳:轻拂我的衣裳。
看遍尘寰(quán):看遍人间。尘寰,人间。
兴废事:兴衰成败的事。
竹阴:竹林中的阴凉。千古一禅房:竹子的阴凉下建有一间禅房。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在台州担任知州。他到台州上任,路过巾子山,写下了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巾子山的秀美风光和清静幽雅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天留胜处占清凉”,写诗人来到巾子山,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这里的“胜处”指的是巾子山的美景,而“留胜处”则表示诗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居住之地。同时,“占清凉”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在这里度过一段宁静的时光,远离尘世的喧嚣。
“山挟波光薄我裳”,描绘了巾子山上的景色。山峦叠嶂,绿树成荫,山间的水流如波光般轻轻拂过诗人的衣角,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巾子山的自然风光,为后文的隐居生活做了铺垫。
“看遍尘寰兴废事,竹阴千古一禅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淡然态度。诗人在欣赏了巾子山的美丽风光后,决定在这里隐居。他认为世间的兴衰成败都是浮云,不值得太过关注。在竹林的阴凉下,他可以静静地思考人生,寻求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巾子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