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尖头海潮涌,九月天雪山叶重。道人高绝但危坐,山魈野虎皆趋拱。
住山三载两遭荒,侍者饿损扶参堂。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透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云山尖头海潮涌:
  • 诗句:“云”和“山尖头”描绘了山峰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 “海潮涌”则形容了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整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 译文:“在云雾环绕的高山顶上,海浪如同巨兽翻滚。”
  • 注释:描述了云山之间的海潮如何壮阔地涌动。
  •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云山之巅与海潮的宏大景观,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宏伟力量。
  1. 九月天雪山叶重:
  • 诗句:直接描绘了九月的天气,以及山上积雪厚重的情景。
  • 译文:“九月的天气寒冷,山上的雪显得异常厚重。”
  • 注释:突出了九月初秋时节的严寒和山林中积雪的景象。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季节和气候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寒而宁静的氛围,为后文道人的形象和活动提供了背景。
  1. 道人高绝但危坐:
  • 诗句:这里的“道人”指的是寺庙中的僧人,他们通常追求内心的修炼和超脱。 “高绝”形容他们的修为很高。 “危坐”则是形容他们端坐的姿态,稳重而不浮躁。
  • 译文:“这位道人修为极高,但他并不急躁,而是端坐在蒲团上。”
  • 注释: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境界。
  • 赏析:通过描写道人的修为和态度,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内心世界的平静。
  1. 山魈野虎皆趋拱:
  • 诗句:这里的“山魈”指的是山林中的精灵,而“野虎”则是指山林中的猛兽,都向道人靠拢。 “皆趋拱”形容了这些动物对道人的敬畏之情。
  • 译文:“山中的精灵和猛兽都纷纷向这位道人靠拢,表现出对他深深的敬意。”
  • 注释:描绘了山林生物对道人的信任和尊敬,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 赏析: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道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1. 住山三载两遭荒:
  • 诗句:描述了僧人在寺庙居住三年的时间里,两次遭遇了荒凉的情况。
  • 译文:“他在寺院住了三年,期间有两年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这里变得荒凉。”
  • 注释:揭示了寺庙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面临的变化和挑战。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寺庙变迁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宗教场所的影响。
  1. 侍者饿损扶参堂:
  • 诗句:这里的“侍者”指的是负责照顾寺庙的人员,“饿损”意味着他们因饥饿而受到损害。 “扶参堂”可能指的是用于接待客人或进行仪式的殿堂。
  • 译文:“那些负责照顾寺庙的人员因饥饿而受到了损害,导致寺庙的主要场所——扶参堂也遭受了破坏。”
  • 注释:描述了寺庙工作人员的生活困境和设施损坏的情况。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寺庙工作人员的艰辛生活,以及对寺庙设施保护的紧迫性。
  1. 沿村索米未为耻,莫令木鱼化龙钟透水:
  • 诗句: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现状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提出了保护寺庙设施的重要性。
  • 译文:“我们沿着村子挨家挨户寻找粮食,这并不值得羞耻;千万不要让木鱼落入水中,否则会损坏寺庙的器物。”
  • 注释:强调了维护寺庙尊严和财产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 赏析:通过对比和提醒,这首诗呼吁人们关注并改善寺庙的生存环境和文物保护工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宗教场所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