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
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
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
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
【注释】
避寇即事十二首:杜甫于天宝十一载(752)至十三载(754),在东都时,曾作《避贼》十首。“即事”指当时所闻见的事。《新唐书·杜甫传》:“天宝中,史朝义反于河北,肃宗诏天下征兵。杜时官左拾遗,上疏谏曰:‘……今陛下以神武定祸乱,若乘胜遂取两京,如反掌耳,何为数郡之卒,皆无一俘?’”此诗即作于此期间。
乌合辈:指叛军。
钱塘:地名,今浙江杭州。
故是:还是。
升平久:谓安禄山、朱沘等叛乱之前,唐朝已有很长时间的太平盛世。
胡为:为何要这样做。
天诛:上天的诛灭。
作过:做过的事情。
有:同“又”,再一次。
赏析:
此诗作于安禄山叛乱之后。诗人在长安时,因直言规劝肃宗而得罪,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迁奉先县令。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往凤翔,不久又弃官西行。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全诗感情深沉,笔法细腻,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第一联写敌人虽来势凶猛,但终归失败。“遥闻”、“数十”、“破钱塘”都是虚写。从字面看,似乎敌人声势浩大,数量众多,但实际却不然。这里既写出了敌人的凶残,更表现出作者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第二联写虽然国家暂时安定,但是统治者并不因此骄傲自满。“胡为”二字,是诗人的感叹,是对当时朝廷统治集团的质问,更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者的强烈谴责。
第三联写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天诛初不暴”是说正义的力量虽然开始时并不猛烈,但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邪恶;“贼势尚云张”是说虽然目前敌人势力很大,但终究是要被打败的。这两句既是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形象描绘,又是对未来胜利的乐观预言。
最后两句写自己曾经做过一些好事,现在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前途。这是诗人自我解嘲的话,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作过古来有”,意思是古人也做过许多好事,今天不必为自己的过去而过分担忧。“未宜忧我皇”,意思是现在国家还不至于灭亡,所以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而过于忧虑。这几句既是自我安慰,也是对统治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