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
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
望月穿深坞,迎风立浅沙。
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

【解析】

本诗是一首即兴写景的小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不随俗、不趋炎附势的品格和傲然独立、不求人知的清高态度。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象生动传神,情感深沉含蓄。

【答案】

译文:

梅花盛开,多次寻找春天的消息,空归时已是傍晚的乌鸦。

试着摇动枝上的雪,恐怕夜间来花。

望月穿过深深的山谷,迎着风立在浅浅的沙岸上。

如果与桃李一起绽放,谁肯到山家呢?

赏析:

首联:“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

“几度”表明诗人对梅花开放时节的关注程度,而“空”字则透露出诗人对梅花开放的失望。梅花开放的时候,诗人却只能看到“空归及暮鸦”,可见诗人对梅花开放的失望之情。诗人通过对梅花开放时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

颔联:“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

诗人用动作描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摇动梅花树枝上的积雪,担心的是夜深时分梅花已经凋谢。通过这一动作,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望月穿深坞,迎风立浅沙。”

尾联:“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

尾联两句以桃李作比,表达了诗人不愿为权贵效力,宁愿归隐的决心。

【答案】

译文:

梅花盛开,诗人多次寻觅春天的消息,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因为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乌鸦开始归巢了。

诗人尝试摇晃梅花枝上的积雪,生怕夜晚来临花朵就会凋谢。

诗人站在月光下穿透幽深的山谷,迎着微风站立在沙滩上。

如果梅花像桃花、李花一样繁茂开放,谁会愿意到山里的小家里去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诗,诗人以梅花自况,借咏梅表现其不随流俗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傲然独立、不求人知的清高情怀。

首联“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中“几度”点出诗人对梅花开放时节的期待,而“空归”二字却流露出诗人对梅花开放的失望。诗人多次寻找春天的消息,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此时天色已晚,归巢的乌鸦开始了它们忙碌的一天。“空”字写出了诗人失望的心情。诗人多次寻找春天的消息,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此时天色已晚,归巢的乌鸦开始了它们忙碌的一天。

颔联“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中,诗人用“试摇”、“恐”等字眼,表现出诗人对梅花盛开时节的期待,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梅花盛开时节的失落。“恐有夜来花”一句既表明了梅花盛开的时间,又暗示了梅花盛开之时正是人们入眠之时。诗人摇动梅花枝上的雪,生怕夜里梅花会凋谢。诗人的动作描写,不仅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而且把梅花盛开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那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颈联中,诗人以“望月”、“迎风”两个动词,将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望月”二字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迎风”二字则写出诗人对前途的茫然之感。诗人站在月光下穿越深深的山谷,迎着微风站立在沙滩上,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刻画,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揭示。

尾联“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中,诗人用桃花、李花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不愿为权贵效力,宁愿归隐的决心。“桃李”一词出自《论语·子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里指代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中的“谁肯到山家”暗指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哪里会愿意到山野之中去呢?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象生动传神,情感深沉含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