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窗短屋傍残晖,宴坐萧然老布衣。
枯淡生涯一枝足,世间惊鹊误南飞。
【注释】
潘登仕:即潘可,北宋名士,字元明。枢密使:枢密院是中书省下设机构,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军国大事的要职。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因得罪王安石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调往汝州、惠州、儋州等地,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儋州(今海南岛儋县)。东坡在儋州期间曾写过一首《和潘可学士游清泉寺》诗。此篇即是东坡在谪居儋州时的感怀之作。
一枝:苏轼自喻。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不改其志向,他常以陶渊明自比。苏轼又是一个旷达的人,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所以东坡认为人生如梦,富贵荣华皆是过眼烟云,唯有“一枝”能代表他的生命价值。
枯淡:指生活贫苦清苦。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不改其志向,他常以陶渊明自比。苏轼又是一个旷达的人,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所以东坡认为人生如梦,富贵荣华皆是过眼烟云,唯有“一枝”能代表他的生命价值。
惊鹊:指诗人自己。苏轼在贬官期间,心情郁结,对前途感到茫然。此时正值春末夏初之时,正是喜鹊报喜的时候,而他却无喜可报,因此用“惊鹊”来比喻他此时的心境。
【译文】
斜窗短屋傍残晖,宴坐萧然老布衣。
枯淡生涯一枝足,世间惊鹊误南飞。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诗人贬谪海南期间。首句写景,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及心境。夕阳西坠,诗人斜倚着窗户,看着那短矮的屋子,沐浴在余晖之中。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暗含深意:诗人身处荒僻之地,心情抑郁寡欢,与当年在京中风光无限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在这荒凉贫瘠的地方,生活已经够艰难了;而那些富丽堂皇的东西,也只不过是虚妄之物,不值得一提。这里,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生活的看法。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一枝”指的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像陶渊明那样,不慕名利,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然而,现实中的生活并非如此,人们往往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无法看清真相。于是,诗人感叹道:“世间惊鹊误南飞”。这里的“惊鹊”指的是诗人自己,他感叹自己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