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众生共一家,一毫头上现河沙。
九还七返鱼游网,四谛三空兔入罝。
混洗何年曾结子,虚空昨夜复生花。
阿谁鼎内寻丹药,枯木岩前月影斜。

《呈万庵十章归山》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全诗如下:

生死轮回第几番,
尘尘劫劫不曾闲。
一潭湛绿是非海,
千尺粉青人我山。
性地灵苗思水国,
心天明月掩云关。
衣中珠子无寻处,
今且随邪炼大还。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诗歌内容解析
  • 生死轮回的描绘:诗中通过“生死轮回第几番”和“尘尘劫劫不曾闲”,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宇宙浩渺的感慨。这里的“尘尘劫劫”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而“不曾闲”则传达出一种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
  • 自然与人的对比:在“一潭湛绿是非海,千尺粉青人我山”中,白玉蟾通过水的宁静与山的高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深邃,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内在与外在的探索:“性地灵苗思水国,心天明月掩云关”揭示了个体内在的灵性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心天明月”象征心灵的明净,而“掩云关”则暗示了外界的干扰和内心世界的独立。
  • 修炼与现实的反思:“衣中珠子无寻处,今且随邪炼大还”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的精神境界。这里的“炼大还”指的是某种深层次的自我修炼或觉悟,而非物质的追求。
  1. 艺术手法分析
  • 象征与意象的使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象征和意象来加深诗意。例如,“一潭湛绿是非海”中的水面象征平静的心境,而“千尺粉青人我山”中的山峰象征坚韧的意志。
  • 比喻与拟人的运用:通过将自然元素拟人化,如“性地灵苗思水国”中的水国、“心天明月掩云关”中的明月,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节奏与韵律的把控:诗的结构和韵律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把握和创新。每句的字数相等,音节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使得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1. 文化背景解读
  • 道教思想的体现:这首诗明显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无位真人炼大丹,倚天长剑逼人寒”等句子展示了道教炼丹术的元素,以及道家的修炼观念。
  • 佛教与道教的结合:白玉蟾作为一位多面手的道士,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这首诗中既有佛家的理念,也有道家的哲理。
  • 宋代文人的诗词风格:白玉蟾作为宋代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呈万庵十章归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白玉蟾的这部作品无疑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精神世界提供了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