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先生在九华,朝餐玉乳著琼花。
鹿冠夜戴青城月,鹤氅晨披紫府霞。
偶携剑在人间世,未把琴归仙子家。
一笑相逢松竹里,炷香新话啜杯茶。
【注释】
①先生:指危岩禅师。九华:山名。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北。玉乳:和尚的法乳,即传下来的经教。琼花:美玉,比喻佛教经教。
②鹿冠:鹿形的帽子。青城月:指月光下的青城山(道教名山)。
③鹤氅:道士所穿的一种长袍。紫府,道家谓天上有紫府宫。霞:彩云。
④剑:指随身携带的佩剑。仙子家:指仙女居住的地方。仙子家:仙人居住的场所。
⑤松竹里:指松林和竹林。
⑥炷香:点燃熏香。新话:新的话题。啜(chuò)茶:喝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赠给一位僧人危岩的诗,全诗四句,每句八个字,共三十六个字。前两句写危岩禅师的修行生活,后两句写与危岩禅师相见时的愉快情景。全诗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意境清幽。
首句“曾见先生在九华”,点明诗人与危岩禅师相识的时间和地点。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为著名佛教圣地。危岩禅师在此地修道,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诗人提到自己曾见过这位高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里,“九华”既是实指地名,又可理解为对危岩禅师修行之地的赞美。
次句“朝餐玉乳著琼花”,写危岩禅师的日常生活。玉乳,是指佛经。琼花,用来形容经文的精美。这里,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危岩禅师的修行内容,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热爱。同时,“著琼花”也暗用了李白自己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三句“鹿冠夜戴青城月”,写危岩禅师修炼时的情景。青城山,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山上有许多道观,这里指的就是青城山。“月”在这里是虚指,暗喻危岩禅师修炼时心境的宁静和安详。“鹿冠”,即道士头上所戴的鹿角形帽子,用以表示身份和修行的境界。这一联通过描写危岩禅师修炼时的具体情境,进一步表现其超凡脱俗、恬淡无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此景此境的喜爱。
第四句“鹤氅晨披紫府霞”,则描绘了一幅更为优美的画面: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危岩禅师便披上他那只象征仙家的白色仙鹤羽衣,迎着朝阳,走向远方。这里所说的“紫府”,也是实指地名,意指道教中的神仙居住之处。
第五句“偶携剑在人间世”,写危岩禅师虽然已经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地,但仍不时携带一把宝剑出现在人世间。这一句既表现了危岩禅师的谦逊,也暗示出他对尘世仍有一份眷恋之情。这种情态显得既真实又可爱,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六句“未把琴归仙子家”,则进一步揭示了危岩禅师的内心世界。这里的“仙子”,并非指真正的仙女,而是泛指那些追求精神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他们虽然身处尘世,但心中却始终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危岩禅师正是这样的人。他虽然没有把弹琴的本领带回到自己的家中,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就是修行和佛法。这种境界,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尾联“一笑相逢松竹里,炷香新话啜杯茶”,则是描绘了一幅更加温馨的画面。危岩禅师与诗人在松林和竹林中相遇,他们一边品茗,一边畅谈佛法,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展现了危岩禅师的豁达胸襟和高洁品格。
整首诗通过描绘危岩禅师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其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与世人相知相惜的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向往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