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
涧底菖蒲无可采,共君细读汉时碑。
【注释】
郑阳春:诗人的字或号。
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你与郑安期的前世没有关系了。你回到故乡,已经找不到他的足迹了(因为郑安期曾隐居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的少林寺附近)。
涧底菖蒲无可采,共君细读汉时碑:山涧里菖蒲草长得又矮又小,没有可以采摘的,只好和你一起细细阅读汉朝时期刻在石碑上的碑文。
【赏析】
《送郑阳春》,此诗首句“前身莫是郑安期”,以设问形式点明郑阳春之先世为郑安期。郑安期是东汉隐士、道教代表人物之一,他隐居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的少林寺附近的太室山中,后人称之为郑子侨。郑阳春即郑子侨,其人其事,当为诗题提供了创作背景,也为全诗定下了风格基调。次句“井灶重来迹已遗”,承上启下。“重来”一词,既指重返故乡,也暗示了郑阳春的隐逸生活;“踪迹”二字,则表明郑阳春对过去隐居生活的追忆。“迹已遗”三字,既是说郑阳春回归故里,又是说自己回归隐居生活后,再也无法寻觅到当年隐居的踪迹了。第三句“涧底菖蒲无可采”,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涧底”二字,表明郑阳春回到了山清水秀的家乡;“菖蒲”二字,则是说家乡的景色优美,而自己却无法欣赏。“无可采”既表明了郑阳春的心境,也是对自己归隐生活的无奈和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只能隐居山林以求自保的现实状况。第四句“共君细读汉时碑”,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汉时碑”指的是汉代时期的墓碑,而“共君”二字则是诗人自称。这一句既表明了郑阳春愿意与朋友共度时光,也表现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总之,这首诗通过写郑阳春重返故乡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