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声猿叫落月,六七竿竹呼起风。
夜静无人知此味,还他方丈拙庵翁。

【注释】

上清宫:在今安徽省歙县。

方丈后亭:即方丈寺后面的楼亭。

三四声猿叫落月,六七竿竹呼起风:意思是说月亮落下的时候,有猿猴的叫声传来;竹竿摇动起来,就吹起阵阵清风。

还他:指作者自己。

方丈拙庵翁:方丈是和尚住的寺庙,拙庵是简陋的庵堂。

【译文】

上清宫后面方丈寺的亭子,猿猴啼鸣着月亮落下了,几枝修长的竹子摇曳着吹起了一阵清风。夜静下来,无人知道这美妙的感觉,只有方丈寺中那简陋的庵堂里住着一位老僧。

赏析:

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上清宫方丈后”一句,点明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上清宫,古称玉京山,在安徽休宁县西,因汉武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方丈寺是上清宫内著名的道场,位于山之南麓。方丈寺后建一亭,名后亭。

此诗首联写景。前句从听觉角度落笔,写猿叫之声与月影之落。后句写风生竹摇,清风拂面而来。“三四声”、“六七竿”是虚数,言猿声之多,风之疾也,突出了声音和气息给人的感受,渲染出夜幕降临时山林中的宁静气氛。

颔联则由听觉转为视觉。月光下,竹林随风而动,似乎竹林在呼唤什么。“呼起风”三字,将风拟人化的写法推向极致,既写出了风吹竹林时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又写出了风势之大;同时,还暗含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叹。然而,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之中,却有一只猿猴在树上啼叫,打破了夜的宁静。这既是实写,又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法,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人心的浮躁,以及人们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烦恼。

颈联进一步写夜深人静之时,只有方丈寺内那间简陋的庵堂里住着一位老僧。这里,诗人通过“无人知此味”这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将自己比作那间简陋的庵堂里的老僧,尽管身处喧嚣的世界,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淡泊和超脱,不为外界所影响。

尾联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和总结。诗人以“还他”一词收束全诗,表明自己愿意回归到这个宁静、简朴、无欲无争的世界中去。这里的“还”,既是归还之意,又是归还之心。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淡泊和超脱的人生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