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本篯仙后,缘何出自闽。
东山为别久,西浙得书频。
投老欣添岁,归闲剩得春。
满朝俱叹誉,八秩向精神。
见说临终日,鞭霆谒上真。
不能躬桂酹,千里一沾巾。

【注】 公:指李纲。彭吏部:指李纲在朝时的官号,因李纲为福建南安(今福建南安)人,故称。

缘何出自闽:为何从福建而来。

东山:地名,即今广东潮州市东南的东山岛。

西浙得书频:在浙江得到书信频繁。西浙:指浙江。

投老欣添岁:年老体衰,增添一岁。投老:指年老。

归闲剩得春:退隐后还能有春天。归闲:指退隐后的生活。

满朝:指朝廷上下。向精神:指充满朝气,生机勃勃。

见说临终日,鞭霆谒上真,不能躬桂酹,千里一沾巾:据说他临终时,驱赶雷电,拜谒上真;不能亲自献上桂花,只能远送一枝。

【赏析】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军邵武县(治今福建邵武市)人。北宋末南宋初政治家、文学家。靖康元年(1126)进士,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绍兴三年(1133)拜相。七年罢相。十年,以“莫须有”罪名被贬谪,流落于海南岛,后病死在崖州。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和爱国诗人。

此诗题作《挽觉非先生彭吏部》, 是追思李纲的文章。诗中对李纲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记述和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李纲的无限怀念。

第一句“公本篯(piān煎)仙后”,用典,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篯(piān煎)仙”指李白。

第二句“缘何出自闽”指李白曾游历过福建一带,所以称李纲为“闽中生”。

第三、四句“东山为别久”指李纲曾在东山与友人告别,而这次分别已经很长时间了。

第五、六句“西浙得书频”指李纲在西浙(今浙江)得到书信频繁。

第七、八句“投老欣添岁”,“归闲剩得春”指李纲已经年老体衰,但仍然能够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暗示出李纲晚年仍能继续为国家效力。

第九、十句“满朝俱叹誉”,“八秩向精神”指当时朝廷上下都对李纲非常赞叹,而且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第十一句“见说临终日,鞭霆谒上真”,用典故,指李纲在临终之前,还曾驱赶雷电,拜谒上真天尊。

第十二句“不能躬桂酹”,用典故,指李纲无法亲自献上桂花,只能远送一枝。这里的“桂”是比喻,指代李纲自己。

这首诗的体裁属于悼亡之作,通过回忆李纲的事迹和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