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武夷九曲溪之东,三峰号为玉女峰。当时嫁与大王峰,至今栉雨而梳风。
又不见庐山三叠江之湄,大姑小姑凡两矶。小姑聘与彭郎矶,至今波眼而浪眉。
湘夫人寂寞湘水滨,巫山女窈窕巫峡浦。亦有有情者,亦有无情者。
鬼物托物以为灵,俗子谓之山石精。吾来丫头岩下坐,已觉此身本非我。
朝云暮雨或有之,年来心下已无火。两峰相并各魅崒,对人长是娇媚色。
过者见此如双鬟,云鬙雾鬓苍苔发。我来适值天方秋,孤怀暗抱不能愁。
岩下行人几回老,此岩依旧唤丫头。

【注释】

丫头岩:在武夷山九曲溪东岸。三峰号为玉女峰,当年嫁与大王峰,至今栉雨而梳风。又不见庐山三叠江之湄,大姑小姑凡两矶。小姑聘与彭郎矶,至今波眼而浪眉。湘夫人寂寞湘水滨,巫山女窈窕巫峡浦。亦有有情者,亦有无情者。鬼物托物以为灵,俗子谓之山石精。吾来丫头岩下坐,已觉此身本非我。朝云暮雨或有之,年来心下已无火。两峰相并各魅崒,对人长是娇媚色。过者见此如双鬟,云鬙雾鬓苍苔发。我来适值天方秋,孤怀暗抱不能愁。岩下行人几回老,此岩依旧唤丫头。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全诗通过描写“丫头岩”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薄之情。

第一、二句:首句以“君不见”开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点出题目,然后从武夷山九曲溪之东谈起。第二句紧承前句,说那三座巍峨挺拔的山峰被称为“玉女峰”。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座山峰喻为“玉女”,形象地写出了三峰的美丽与秀美。第三句中“嫁”字生动地写出了“玉女峰”被命名为“玉女”的原因,即因为“玉女峰”曾嫁给了“大王峰”,“王孙公子”们经常到这山上来游玩。第四句进一步描述了“玉女峰”与“大王峰”的亲密关系,它们之间相互梳妆打扮,相互映衬。

诗人又把视线转向了庐山的三叠江。第五句中“大姑小姑”分别指代了大、小三峡中的两块巨石,“两矶”是指两块巨大的石头。第六句写小姑被彭郎(传说为西楚霸王项羽)看中,与之成婚的故事。第七句则描绘了小姑与彭郎成婚后的美貌,她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波眼浪眉,美丽动人。第八句中“有情者”与“无情者”是对《楚辞·九歌》中“山鬼”与“山神”的巧妙对比,既写出了“山鬼”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丽所产生的羡慕与向往。

第九句中“鬼物”指那些善于伪装自己的人,他们借助于自然景物的形象,将自己装扮得十分神奇,从而迷惑他人,获得人们的赞美和崇拜。第十句中“俗子”指那些庸俗的人,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表象,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第十一句中“山石精”则是诗人自己,他认为那些庸俗的人只是看到了山石的表面现象,而自己却能够看到其内在的本质。第十二句中“心下”指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浮躁的心态了。第十三句中“朝云暮雨”出自《楚辞·九辩》中的一句,意思是早晨的云雾和晚上的雨水,这里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第十四句中“年”指时间,“心下”指内心的情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时间过得很快,但自己的内心情感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变化。最后两句中“两峰”指武夷山的两座主峰,“相并”是指两座山峰相互靠近的意思,“相并各魅崒”则是指两座山峰相互靠近后,各自都显得更加美丽。“娇媚色”则是形容两座山峰相互靠近后所展现出的美态。

最后两句是诗人来到这座名为“丫头岩”的山岩下后的感受。这里的“丫头岩”与前面的山岩不同,它是一座山岩,而不是一座山。诗人在欣赏完“丫头岩”的美景后,感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内心的激动了,就像这座山岩一样,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同时,诗人也感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爱情的滋味了,就像这里的水流一样,已经变得平静无波,不再像以前那样激情澎湃。

这首诗通过对“丫头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薄之情。诗人认为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品质;真正的感情不在于表面的波动,而在于内心的平静。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