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聋,日月瞽,人间亢旱不为雨。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
待吾骑鹤下扶桑,叱起倦龙与一斧。奎星以下亢阳神,缚以铁扎送酆府。
驱雷公,役电母,须叟天地间,风云自吞吐。叻火老将擅神武,一滴天上金瓶水,满空飞线若机杼。
化作四天凉,扫却天下暑。有人饶舌告人主,未几寻问行雨仙,人在长江一声橹。
这首诗是一首祈雨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旱灾的担忧和对及时降雨的渴望。
首联“天地聋,日月瞽,人间亢旱不为雨。”描述了天地间失去了听觉和视力,人们忍受着长时间的干旱。这里的“聋”和“瞽”用来形容天地间的不灵通,而“人间亢旱不为雨”则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迫切需求。
颔联“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的萧条景象,以及人们的无奈和痛苦。这里的“憔悴”和“枯”用来形容自然界的衰败,而“人诉苦”则表达了人们对干旱带来的困扰和无助感。
颈联“待吾骑鹤下扶桑,叱起倦龙与一斧。”描绘了诗人期待借助神力降下甘霖的形象。这里的“骑鹤下扶桑”意味着诗人将借助仙术的力量,而“叱起倦龙与一斧”则暗示了诗人将用神力驱散阻碍雨水的神龙。
尾联“奎星以下亢阳神,缚以铁扎送酆府。驱雷公,役电母,须叟天地间,风云自吞吐。叻火老将擅神武,一滴天上金瓶水,满空飞线若机杼。”描绘了诗人对降雨的强烈期盼,以及对能够带来雨水的仙人的赞美和尊敬。这里的“亢阳神”、“铁扎”、“须叟天地间”等词语都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天地、山河、草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降雨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使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