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峭从天拆,悬流赴壑清。
路回穿石细,崖裂与藤争。
花已从南发,人今又北行。
节旄都落尽,奔走愧平生。
【注释】
奔峭:陡峭。
悬流:急流。
路回:指道路曲折。
都落尽:全都凋敝、衰败。
【译文】
居庸关的山石高耸,像从天上崩裂下来的,急流冲刷着山谷,清澈见底。
山路迂回曲折,穿行在细小的石头间,崖壁上的裂缝与藤蔓争相争斗。
花儿从南方盛开,我如今又向北而行。
战旗都已收起,为国奔走愧对平生。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是诗人在居庸关所作。居庸关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和防御工事,是明代北京通往塞外的重要通道。这首诗描写了居庸关的险要形势,表现了作者为国戍边、不惧艰险的豪情壮志和报国之志。全诗语言朴实,气势雄浑。
首联描绘居庸关的地势。“峭”字突出了居庸关险峻的特点;“拆”字写出了居庸关之陡。“悬流赴壑”,形象地写出了居庸关的水流湍急,暗含了诗人对居庸关地势险恶的感叹之情。“清”字写出了居庸关水势之猛,暗含了对居庸关险要形势的高度概括。
颔联写山路之崎岖。“路回”、“穿石”都是写路的曲折,而“细”字则点出了山路之难。“崖裂”、“与藤争”,既写出了山崖的险恶,也表现出山崖上生长的藤蔓生命力之强。“争”字更突出了藤蔓与山崖之间的竞争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山崖上的藤蔓与山崖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情形。“人今又北行”则将诗人的心境与居庸关的险峻景象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颈联写居庸关的景色。“花已从南发”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也暗示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人今又北行”则将诗人与花鸟的命运相对比,暗含了诗人为国戍边的决心。“节旄皆落尽”既写出了战事的严重程度,也暗含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奔走愧平生”则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奔波劳碌的愧疚之情。
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之情。“都落尽”既写出了战旗的凋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愧平生”则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奔波劳碌的愧疚之情。整首诗以居庸关为中心,通过对居庸关险要形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和为国家奔波劳碌的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