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山中客,年来鬓欲皤。
静便三径小,贫觉一身多。
且喜诗无病,从教睡作魔。
故人今领众,犹足慰蹉跎。
【注】
1、陈讲师:即刘禹锡,字梦得。
2、皤(pó):头发花白。
3、三径(jìng):小路。三国时蒋诩居宅后有五株果树,称“五经果”,人称五径,后人因称读书人的住处为三径隐居。
4、诗: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巫峡寒江进客船”二句。
5、魔:病。
6、蹉跎(cuō tuó):失意、不如意。
【注释】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而陈教授在长沙(今湖南长沙)。诗人写此诗给好友陈教授,以表达自己仕途失意时的苦闷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寄赠友人之作。首联写闻道山中人,年来鬓欲皤;颔联写静便三径小,贫觉一身多;颈联写且喜诗无病,从教睡作魔;尾联写故人今领众,犹足慰蹉跎。
开头两句点题,说听说你是个山中的隐者,可近来头发全变白了啊。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晋代陶潜的《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二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隆中草创三分天下大业,自比管仲、乐毅,隐居隆中时种下五颗柑子,后来结出果实,人们称之为“五经树”。这里暗含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中间两句承上启下,写自己的境遇。说自己虽然清贫,但并不感到苦恼,因为自己身体尚好,能够安心从事写作。这是对自己处境的客观评价。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与朋友的处境相比,深感自己的坎坷遭遇不足挂齿。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