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古循吏,郡君今胜流。
平生馀事业,晚岁极熏修。
穗帐真成梦,灵辰竟不留。
遗风被箫挽,未觉九泉幽。
【注释】
①令尹:春秋时楚国官名。古循吏:指古代的循吏,有政绩的人,这里借以称董安人。郡君:指董安人的郡主身份。胜流:贤人。
②馀事业:指生前未了的事业。薰修:指修身洁行。
③穗帐:指用稻穗编成的帐子。梦:这里指死后入土为安。
④灵辰:指神灵的时辰。
⑤遗风:指董安人的遗风。箫挽:指吹箫送别的仪式。
⑥九泉:地下阴间的别称。
【赏析】
《挽董安人二首》,唐·白居易作。《新唐书》记载,董安人,字仲贞,长安人,唐代宰相杜确之女。她生性刚直不阿,能言善辩,曾上书谏阻皇帝修建明堂宫殿,因此得罪了权贵。后来,被贬到浔阳任县令,因政绩卓著而闻名。晚年退居乡里,生活俭朴。公元826年(元和元年)病逝后,其子与亲友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并写了两首悼念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于元和元年春。
此诗先从两个方面概述董安人的生平。第一句“令尹古循吏”,点出了董安人是位循吏,即能遵循法律、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官吏。《旧唐书》卷八十七本传云:“(董)安人,字仲贞,长安人。……性刚强,善辩说,尤疾时俗奢靡,常切谏帝,多见斥。”第二句“郡君今胜流”,点出董安人是位贤人,即德才兼备、名闻遐迩的贤人。
“平生馀事业,晚岁极熏修。”这两句是说,董安人一生未了的事业很多,晚年致力于修养道德。“熏修”一词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哉,丘!乘希夷,以追来者。”(《论语集注》)朱熹注云:“希夷者,无为而治之道也。乘之以追前人之未至者,则吾道益明矣。”“熏修”,指修炼自己的品德。
“穗帐真成梦,灵辰竟不留。”这两句是说,董安人死后入土为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灵辰”,指灵魂。“穗帐”是指董安人死后所住的竹席枕头。“穗帐真成梦”是说,董安人死后入土为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连灵魂都没有留下。作者用“穗帐”喻指竹席枕头,是因为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古人认为竹子能够辟邪,所以常用竹子作为丧葬用品。这里的“穗帐”实际上指的就是竹席枕。“穗帐真成梦”一句中的“成梦”,是说像做了一场梦,暗示了董安人在世时的生活很简朴。
“遗风被箫挽”,这是说,董安人的遗风被箫音挽留。“箫挽”是一种吹奏乐器,相传是舜帝所制,后来成为音乐的一种形式,用于吊丧。
最后一句“未觉九泉幽”,是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董安人的墓地已经十分幽深了。这里的“九泉”指的是地下阴间,“未觉九泉幽”是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董安人的墓地已经十分幽深了。
整首诗通过描写董安人的生平事迹和遗风遗韵,表达了诗人对董安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贤良人士的尊崇和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