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作窗间拥鼻声,更哦乐府短歌行。
从教永夜清无寐,只恐晨鸡不肯鸣。
“谁作窗间拥鼻声,更哦乐府短歌行。从教永夜清无寐,只恐晨鸡不肯鸣。”是宋代诗人朱熹的《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 其五》。下面将逐句进行注解:
谁作窗间拥鼻声:这句诗描述了一种独特的声音,即窗边的人们因寒冷而打呼噜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明显,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安心。
更哦乐府短歌行:这里的“哦”是吟唱的意思,指的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诗人选择吟唱乐府中的短歌来驱散寂寞。乐府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包含了多种民间歌曲和叙事诗,它们通常具有生动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音乐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
从教永夜清无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夜晚宁静的感受。尽管外面世界一片寂静,但在这样一个时刻,诗人的内心却是平静的。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即使无法入眠,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状态。
只恐晨鸡不肯鸣:这里的“晨鸡”指的是公鸡,通常被视为早晨到来的象征。然而,在这里,诗人担心的是公鸡不会按时啼鸣,这暗示了诗人对时间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朱熹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夜晚,通过独特的声音、深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一个内心丰富的诗人形象。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