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厌荦确,理策扶攲危。
绿野三两家,一息知可期。
冉冉晴林端,炊烟袅晴晖。
其民丰且乐,恐是太古遗。
那知都邑间,百索困鞭笞。
繁华今何有,半作道旁羸。
【注释】
於潜:古县名,在今浙江。道中:路旁。荦确(luò què):大石。理策:整理马鞭。扶:支撑。一息:一会儿。期:希望。冉冉:形容炊烟升起缓慢。晴林端:青翠的树林顶端。百索:各种绳索。百:多。困鞭笞:受折磨。繁华:指都邑中的喧嚣繁华。今何有:现在还有什么?道旁羸(léi):指因受折磨而瘦弱无力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于潜道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当地百姓生活状况的深切关注。全诗以“於潜道中”为题,通过对山行、田野、民居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首句“山行厌荦确”,诗人用“厌”字表现了山路崎岖不平的特点,用“荦确”来形容山石的险峻,形象地描绘出山路的艰险程度。紧接着,第二句“理策扶攲危”,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路上行走的情况,通过“扶欹危”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自己行走艰难、需要依靠马鞭来支撑身体的状态。第三句“绿野三两家,一息知可期”,诗人转向远处的田野景象,描绘了绿油油的田野和稀疏的人家,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冉冉晴林端,炊烟袅晴晖”,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田野转向了近处的树林,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洒在树林上的景象,以及炊烟袅袅上升的场景。第五句“其民丰且乐,恐是太古遗”,诗人感叹当地百姓生活的富裕和快乐,认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与古代的理想社会相似,流露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之情。
第六句“那知都邑间,百索困鞭笞”,诗人突然转变话题,将笔触转向都邑之间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都邑中喧嚣繁华的感慨。最后两句“繁华今何有,半作道旁羸”,则是诗人对于繁华落尽的现实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都邑繁华背后人性扭曲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山行和都邑间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