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白春事了,灌木忽暗园。
卷书护岑寂,幽鸟时一喧。
起携无事酒,往扣常关门。
岂无素心人,之子不可谖。

【注释】

五言杂兴七首:指《文选》卷五十四所录曹操的《杂诗》中的第一首、第二首。丹白春事了,灌木忽暗园:春光一过,园中的丹白之花已经凋落。

卷书护岑寂,幽鸟时一喧:我卷起书册,以守护这静谧的岑寂;偶尔也有幽鸟飞来,发出一两声清越的歌唱。

起携无事酒,往扣常关门:我起身,带着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心情和一瓶美酒,走向那常常紧闭着的柴门。

岂无素心人,之子不可谖:难道没有像你这样纯厚真诚的人吗?但你却无法忘记他啊!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感慨之情的抒情诗。《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杂歌谣辞”收录此诗,题为“杂兴”,是说诗人在闲暇之时,即兴而作,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

首联“春光一过,园中的丹白之花已经凋落”,春天的景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他依然在园中漫步,欣赏着那些曾经盛开过的花朵。这里的“丹白”,指的是一种颜色鲜艳的花朵,它代表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机。然而,这种美好和生机总是短暂的,一旦春光逝去,这些花朵就会凋零,化为尘土。因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颔联“灌木忽暗园”,进一步描绘了园中的景象。原本郁郁葱葱的灌木丛现在变得暗淡无光,仿佛也在感叹时光的无情。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时间如同流水般匆匆而过,让人无法把握,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受它的存在。

颈联“卷书护岑寂,幽鸟时一喧”,诗人选择了读书来度过自己的孤独时光。他卷起书籍,用它来守护这个安静的小角落。偶尔,也会有幽静的鸟儿飞来,发出一两声清亮的歌唱,给这个寂静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这里,诗人通过对读书和听鸟声的描述,展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尾联“起携无事酒,往扣常关门”,诗人站起身来,带着一瓶美酒,走向那常常紧闭着的柴门。这里的“无事酒”,可以理解为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做的酒,也可以理解为用来消愁解闷的酒。诗人选择带着美酒去拜访朋友,可能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又或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或兴趣爱好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诗人走到门前,轻轻地敲门,期待着朋友的回应。这里的“叩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他希望与朋友共享快乐时光,但又害怕打破这份平静,所以才会犹豫是否应该敲响朋友的门扉。

尾联“岂无素心人,之子不可谖”,诗人在这里发出了感慨。他问:“难道没有像你这样纯厚真诚的人吗?但你却无法忘记他啊!”这里的“素心人”指的是一个品德高尚、心地纯洁的人,他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亲人。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人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资格去忘记这样一个值得珍惜的人。这里的“之子”指的是诗人自己,而“不可谖”则是表示无法忘怀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情感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这首诗通过对春光的描写、对季节更迭的感受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世界的独特理解。他既关注眼前的美景,也思考时间的流逝;既享受孤独的时刻,也渴望与朋友分享快乐;既珍视纯真的情感,又难以忘记曾经深爱的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