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西借东风力,回首三山春一色。
何人孤啸月中闻,知是无尘岩上客。
风山武夷之宗支,千岩万壑帝所规。
天怜傲吏赐我履,恨不与子相谐嬉。
问法年来定成市,藤蔓遥知罥衣袂。
手攀荔子约同尝,绝胜林间啄残柿。
【注释】
片帆:小帆船。三山:指福建的武夷山,在福州市北。无尘岩:在山中,是佛教净土宗的道场,相传为唐时慧理所建。傲吏:指晋代王羲之,他曾任永嘉令,有才气而任官不专,被贬去当郡吏,后因得罪权贵被免官,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山,号“逸少”。天怜:上天保佑。相谐:相互和谐,互相配合。问法:请法师指教。定成市:一定形成集市。藤蔓:攀缘缠绕。罥:(juàn)衣袂:挂衣服,比喻缠住或纠缠。绝胜:比这更好。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诗人寄书仁王求首座,并自陈身世。前八句写景叙事;后四句写意抒情,表达对仁王和僧徒们的仰慕之情以及与他们交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对仕途坎坷、归隐山林的感慨。
首联“片帆西借东风力,回首三山春一色”,以写景开篇,写帆借东风之力,由东向西航行的情景。三山,指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这里泛指福建一带。诗人从自己乘坐的船帆出发,经过一段艰难的航程后,终于看到了远处美丽的风光,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春天的景色一样绚丽多彩。
颔联“何人孤啸月中闻,知是无尘岩上客”,继续描写所见景色。此时诗人正在船上,忽然听到一声清亮的啸声,从月中传来,不禁让人想起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曾在月夜吹箫来化渡日本的事迹。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国,远离家乡,不禁心生感慨。他知道这是一位无尘寺的僧人发出的啸声,于是猜想这位僧人应该是无尘寺的住持。
颈联“风山武夷之宗支,千岩万壑帝所规”,诗人继续描绘所见的山水美景。他看到武夷山的风姿如同帝王一般尊贵,山势陡峭,峰回路转,千岩万壑,都像是上天所安排的一样,令人赞叹不已。
尾联“天怜傲吏赐我履,恨不与子相谐嬉”,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只能过着隐居的生活,无法像其他官员那样享受荣华富贵。他羡慕无尘寺的住持能够与皇上亲近,享受着皇帝赐予的鞋子,却无法与之相比。
整首诗通过对武夷山的描绘和对无尘寺僧人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归隐山林的感慨以及对仁王和僧徒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