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义今无古孟尝,不图近见郑公乡。
布金地已成祇树,箪食人应遍翳桑。
身享九龄耆寿福,眼看五世子孙昌。
天公有耳长聪听,多少行碑在路傍。

【注】寄赠潘氏积善堂:这是一首题赠之作。

市义今无古孟尝,

不图近见郑公乡:孟尝君(田文),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他善于养士,招揽人才,广施恩惠。郑公乡,指代郑国,是孟尝君的封地。这里说现在没有古时的孟尝君那样能够以仁义待人的君子了。

布金地已成祇树,

箪食人应遍翳桑:布金地,指土地肥沃的地方。祇树,用布做成的小钱。箪食,用竹筒装饭。翳桑,桑树茂盛的地方。这里说,因为土地肥沃,人们可以种庄稼、收粮食了;因为有了布金地和箪食,人们可以吃饱肚子了。

身享九龄耆寿福,

眼看五世子孙昌:九龄,指年岁。耆寿福,长寿的幸福。五世,泛指五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这五代人。这里说,自己享受着长寿的幸福;看到子孙一代代都兴旺发达。

天公有耳长聪听,

多少行碑在路傍:天公,天帝。有耳,指天帝能听到人间的事情。行碑,立在路上供人瞻仰的大碑。这里说,天帝是有耳朵的,一定会听取人们的言行;那些立在路上的大碑上记载的是人们的功德和事迹。

赏析:这是一首题赠之作,通过赞美一个家族的德行,来表达作者对这一家族及其后世的景仰之情。

诗的第一句“市义今无古孟尝”,意思是说现在没有像孟尝君那样的贤德之人了。这里的“市义”指的是商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行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社会风气的失望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古代仁德之士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不图近见郑公乡”,意思是说没有想到现在还有像郑公这样的贤德之人。这里的“郑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子产治理国政时,注重选拔任用贤才,推行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郑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政治风气的担忧。

第三句“布金地已成祇树”,意思是说由于土地肥沃,人们种植庄稼,收获粮食了。这里的“布金地”指的是土地肥沃的土地,而“祇树”则是一种货币单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业发展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第四句“箪食人应遍翳桑”,意思是说因为有了布金地和箪食,人们不再挨饿受冻了。这里的“箪食”指的是用草料做的饭食,象征着朴素的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农民艰苦创业的赞扬和支持。

第五句“身享九龄耆寿福”,意思是说诗人自己享受着长寿的幸福。这里的“九龄”指的是九十岁,而“耆寿福”则是指长寿的幸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健康长寿的庆幸之情。

第六句“眼看五世子孙昌”,意思是说诗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孙们一代代都兴旺发达。这里的“五世”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这五代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家族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尾联“天公有耳长聪听,多少行碑在路傍”,意思是说天帝是有耳朵的,一定会听取人们的言行;那些立在路上的大碑上记载的是人们的功德和事迹。这里的“天公”指的是天帝,而“耳”则是指听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天道公正、明察秋毫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世人能够铭记历史、珍视传统的期望和愿景。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家族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社会风气、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