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令梅仙梁市客,穿云随我上虚无。
携持赖有竹都尉,偃蹇更逢松大夫。
山积五仓窥石□,霞拖九芒觅丹炉。
圣泉闻说经汤旱,中有龙蟠不用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手法和语言特点,最后进行总结。
(1)
“绍兴丁巳二月三十日同晏元老冯应礼罗君瑞游龙多山访飞仙遗迹以两诗书事”,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表明作者与友人同游龙多山,是春暖花开时节。第二句写登山途中的情景,“穿云随我上虚无”写出了作者登山时的心情:既兴奋又轻松。颔联两句写登山途中的所见:竹都尉、松大夫,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第三句写登临高处所见景物,“山积五仓窥石□”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山景画卷,“霞拖九芒觅丹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顶景色的瑰丽多彩,表现了作者游兴之浓、情趣之高。颈联写在山顶所见景象,“圣泉闻说经汤旱,中有龙蟠不用雩”,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同时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感慨,“圣泉”指的就是山上的泉水,泉水能救旱灾,但百姓却依然遭受旱灾,可见百姓疾苦;“圣泉”也暗示着朝廷的圣明,但朝廷却不用这些圣水来拯救百姓,可见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尾联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抒发了作者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
(2)
“丁令梅仙梁市客,穿云随我上虚无”,“丁令”是作者的朋友,“梅仙”是作者的别号,“梁市客”指的是作者居住在杭州梁市,“穿云随我上虚无”意思是作者与朋友同行游览龙多山,一路行来仿佛穿云破雾,登上了高山之上的虚无飘渺之地。“携持赖有竹都尉,偃蹇更逢松大夫”,“竹都尉”“松大夫”都是作者自诩,作者认为自己就像竹子一样清高正直,就像松树一样不屈不挠。“携持”是携带、扶持的意思,“偃蹇”是形容姿态挺拔的样子。这两句诗人借竹、松比喻自己的品质,表现了诗人傲岸不群的性格。
(3)
“山积五仓窥石□,霞拖九芒觅丹炉”,“五仓”指五座山峰,“石□”是山石上的孔穴或洞穴,“霞拖九芒”指云霞缭绕,“丹炉”指炼丹炉,“丹炉”即炼制丹药的炉子,这里代指道教炼丹术。这句诗的意思是:站在高高的山巅俯视四周,只见五座山峰堆积如山,山间的石□犹如天然的仓库;远处的山色如同被云霞所托,九条光芒似在寻觅炼丹炉。“九芒”是云霞的颜色,“丹炉”即炼丹炉。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表达了诗人游兴之浓,同时也暗含诗人对道教炼丹术的兴趣。
(4)
“圣泉闻说经汤旱,中有龙蟠不用雩”,“圣泉”指山上的泉水,泉水能够解除干旱,“经”是治理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传说山上的泉水能解旱灾,但老百姓仍然遭受旱灾,可见民不聊生;而朝廷虽然拥有这样的圣泉却不用它去拯救人民,可见朝廷的无能与腐败。“圣泉”是比喻,“雩”是古代祈雨的祭祀活动。“圣泉闻说经汤旱,中有龙蟠不用雩”,前一句是对泉水功效的描述,后一句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愤怒抨击。
【答案】
译文:
绍兴丁巳二月三十日,我和晏元老、冯应礼、罗君瑞同游龙多山,访飞仙遗迹。我们带着酒壶、食盒、琴、笛等物品,来到山脚,开始登山。我穿着云衣跟随朋友们上了山。山中的美景让我欣喜不已,我高兴地唱着歌,像竹都尉那样豪爽地吟诵诗句,像松大夫那样潇洒地舞动着长袖。我们沿着山路行走,一路上欣赏着山峦叠嶂、绿树葱茏的美丽景色。我们穿过茂密的树林,登上了高峰。峰顶云雾缭绕,好像置身于虚无缥缈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在山峰上观赏着山下的景致:山间有五座山峰堆积如山,山间的石□宛如天然的宝库。远处的山峰被晚霞映照得五彩斑斓,九条光芒在寻找炼丹炉。传说山上的泉水可以解救旱情,但是老百姓们仍然遭受旱灾之苦,可见百姓生活贫寒;而朝廷尽管拥有这样神奇的泉水却不用它来解救人民的苦难,可见当权者昏庸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