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踞帝王州,屡叹降旗出石头。
不惜家居撞坏了,可因歌舞破除休。
露桃滴滴啼宫井,风柳条条绊客舟。
春水一江流未尽,不禁更问几多愁。
《金陵二首》是南宋文天祥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一首为《草合离宫转夕晖》。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又号扬雄、浮休道人,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而被誉为“民族英雄”。
诗中描述的是金陵这座帝王之州的景象。金陵,即今天的江苏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巡游之所,也是繁华之地。文天祥用“龙蟠虎踞”来形容这座城市的历史地位与地理形势,意指其地如同龙盘绕,虎踞守,充满了王者之气。然而,尽管金陵拥有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作者在诗中却表达了对它的惋惜之情。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悲剧性遭遇的无奈。
“屡叹降旗出石头”一句描绘了作者在路过金陵时看到的情景,他感叹于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可因歌舞破除休”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城市繁荣背后隐藏的腐败与堕落的忧虑。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见,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哀思。
“露桃滴滴啼宫井,风柳条条绊客舟”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孤独与忧愁。桃花和柳树都是春天的象征,但在这里它们却似乎带着忧伤。“风柳条条绊客舟”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旅途中的困境和内心的烦闷。
“春水一江流未尽,不禁更问几多愁。”最后两句,诗人将视线拉回到眼前,春水依旧流淌,而心中的愁绪却似乎永无止境。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是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透露出一种无法解脱的哀愁。
《金陵二首》不仅展现了文天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在国家和个人双重危机下的痛苦挣扎和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