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去久不返,遗宫仍倚嵩。
终疑白云屋,犹隐绿毛翁。
山晓水聚树,秋深霜影空。
它年结庐地,千古想真风。
【注释】
刘根:人名,这里泛指作者。
仙去久不返:仙逝已久,不再返回人间。
遗宫仍倚嵩:留下的宫殿仍然依傍着嵩山。
终疑白云屋:最终怀疑那是白云所居的屋子。
犹隐绿毛翁:还像绿毛翁那样隐居。
终疑:最后怀疑。
白云:传说中仙人所乘的祥云。
屋:房屋。
犹隐绿毛翁:还像绿毛翁那样隐居。
绿毛翁:传说中的隐士。
他年结庐地:将来还要在这里盖一所房子。
庐:简陋的房舍。
结庐:即筑室安居。
结庐:即在此处建造小屋居住。
真风:真实之风,指高尚的节操。
【赏析】
《刘根道院》是一首七绝,写道士刘根的故居,抒发了诗人对道士的怀念之情。诗的前半写道士刘根生前的行踪和死后的栖止之地;后半写诗人对道士的思念及道士的高尚品德。全诗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恬淡,富有真情实感。
首句以“仙去久不返”总领全诗,写道士刘根的行踪。刘根本是位得道高僧,后来却隐居嵩山,不知所终。“仙去久不返”,表明刘根已经仙逝,与世隔绝。“遗宫仍倚嵩”,说明道士刘根的故居依然保留在嵩山之中。这两句是说,刘根虽然离群而去,但是他的故居却仍然依傍着嵩山,仿佛他并未离去,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终疑白云屋,犹隐绿毛翁”,这是对前两联的进一步发挥。诗人认为道士刘根可能真的住在那白云般的屋子里,而绿毛翁也是刘根的化身。这两句既点明道士刘根曾隐居于白云般的地方,又暗示出他的高尚品行,如绿毛翁一般令人景仰。诗人以白云、绿毛翁来比喻道士刘根,形象生动,充满诗意。
三四两句紧承上联而来,写诗人对道士刘根的怀念之情。“终疑白云屋,犹隐绿毛翁。”既然“终疑”是“白云”所居之处,那么“犹隐绿毛翁”就更是难以让人相信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士刘根的怀念之情,他始终怀疑那白云般的屋子就是刘根居住的处所,更怀疑那绿毛翁就是刘根的化身。诗人的这种怀疑,既是对现实的一种感慨,也蕴含着他对道士刘根的无限敬仰之情。
五句“山晓水聚树,秋深霜影空”描写了故居周边的自然景物,衬托出故居的孤寂和凄凉。“山晓水聚树”,描绘的是早晨的山景和水边的树木,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然而“秋深霜影空”,则又透露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这两句既写出了故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又表现出故居的孤寂、凄凉,为下文的抒发思念之情感到铺垫。
六句“他年结庐地,千古想真风”是整首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诗人在结尾处发出感慨:“他年结庐地”、“千古想真风”,意思是说,以后人们一定会在那里盖一所新房,永远怀念刘根那种高尚的节操和道德品质。这里的“他年结庐地”是说,人们将来一定还会在那里盖一所新房,而“千古想真风”则是说,人们会永远怀念刘根那种高尚的节操和道德品质。这两句既寄托了诗人对刘根的深深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整首诗通过叙述道士刘根的行踪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刘根的怀念之情和对他高尚品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