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
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
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
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

【注释】

次韵苏粹之发干见赠:这是苏轼对苏粹之在乾元元年(1078)春,因贬谪黄州而写给他并作此诗的回文。

颓龄知有几:衰朽的生命能有几何?

谁复问行藏:谁会再问我的去向和归宿是什么?

散策苍林静:我散着步在苍劲的树林里,静静地走着。

抛书白昼长:放下书本,任凭白昼的长空悠悠。

相呼山鸟聚:山中鸟儿相呼聚集在一起。

自落涧花香:自己飘落到涧边散发出阵阵清香。

此地无车马:这里没有车马奔驰的喧嚣。

真成物我忘:真能够忘却人我两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079年春,在黄州所作,当时他正在黄州城东南的东坡上居住。这首诗是答友人苏粹之的。

首联“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感叹人生如梦,岁月易逝,人生无常,谁又会关心自己的出处和归宿呢!诗人在这里抒发了人生的悲凉与无奈。

颔联“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描绘了他在苍翠的树林中闲庭信步、悠闲自在地散步的场景。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尘世名利的淡泊与超然。

颈联“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则描绘了他独自漫步时,被山林中的鸟鸣声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驻足聆听;同时,也被山谷里的花香所陶醉。这里的“相呼”、“自落”等词语,都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尾联“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与遗忘。他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宁静与自由的世界,忘却了人我之分,与万物融为一体。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在黄州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感慨与追求。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又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