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荐唐衢归魏阙,肯令王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住所,柴门紧闭,象征着诗人的隐居生活。”供膳”指的是准备食物招待客人,而”有二方”则可能指的是两种食物,可能是主食和副食,也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菜肴。
谁荐唐衢归魏阙,肯令王适老阌乡。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不屑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谁荐”可能意味着有人推荐或者举荐他进入朝廷工作,但诗人对此并不感兴趣。”魏阙”是指皇宫,”唐衢”和”王适”都是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曾经因为才华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离开朝廷,回到家乡过隐居生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宁静的环境。”藕塘”和”幽壑”都是自然界的景象,分别指的是荷花池塘和深邃的山谷,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竹院”则是诗人在竹林中的小院,它远离尘嚣,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宝坊”可能指的是城市的繁华地段,但在这里,它被用来象征城市中的喧嚣和忙碌。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用舍由时”意味着人生的道路和选择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姑袖手”意味着诗人选择了放下手中的事务,不再参与世事纷争。而”岂无真乐在濠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快乐的认识,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物质享受或者权力地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平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