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挥斤玉未镌,清姿直节已飘然。
诗书插架嗤三万,文字撑肠富五千。
笔下行看吐黄绢,选中应喜探青钱。
管城自有封侯相,得路功名且着鞭。
这首诗是送陈颖仲赴试省闱之作。全诗以咏叹之笔,赞扬其人清正、才华横溢,并寄寓了作者希望他得路封侯的美好愿望。
第一句“木末挥斤玉未镌”,意思是说在树木的末端挥舞着斧头,但还未雕刻出美玉。比喻一个人在开始时尚未展现出他的才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努力,他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人才。
第二句“清姿直节已飘然”,意思是说他的气质和品行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羡慕。这句话表达了对陈颖仲高尚品格的赞美。
第三句“诗书插架嗤三万,文字撑肠富五千”,意思是说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书籍,也无法填满他的智慧和才华。这句诗表达了对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赞美。
第四句“笔下行看吐黄绢,选中应喜探青钱”,意味着他的文章如同黄色的丝绢一样美丽,被选中的机会就像得到了探求宝藏的钥匙一样珍贵。这句诗表达了对他文章精彩绝伦的赞赏。
最后一联“管城自有封侯相,得路功名且着鞭”,意思是说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自己就是一位封侯的相国,而你一旦踏上仕途,就一定能得到成功,不必过分谦虚。这里的“管城”是指管仲,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相,曾经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左传·僖公七年》记载:“郑伯使掌其南边焉,为赋《廊风》。曰:‘德音孔昭,视民不恌。’”管仲听到后感叹说:“我若为相,则齐国必强,诸侯皆从。”这里通过管仲自比来表达作者对他的期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