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曾结在家因,半世相从渐老身。
曲几团蒲分夜静,斜风细字寄情亲。
伯牛命矣元非病,桑户嗟来已反真。
我亦无心趁哀乐,每怀前事一伤神。

【注释】

蔡子应:作者自号,据《新唐书·文苑传》记载,作者曾因“三难”事件被贬为端州司马。郎中:官名,唐代中下级官员品阶名。挽诗:悼念死者的诗。结:指结下缘分。相从:相互陪伴。团:圆形的东西。蒲团:佛教僧人坐具。夜静:夜晚寂静,没有声音,形容深夜的宁静。寄情亲:把思念寄托给亲人。伯牛命矣元非病:伯牛(即孔子弟子颜回)去世时,孔子感叹他的死不是因病而致的。元:同“原”。非:通“惟”,只。桑户嗟来已反真:孔子听到有人在门外敲门,问是谁,那人说:“我就是那个‘丧’的人。”孔子说:“这个人不是你啊,他是‘真’的。”桑户:指孔子。嗟:赞叹。反:同“返”。

【赏析】

《蔡子应挽诗》,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首句“三生曾结在家因”,是写两人结缘之因缘深厚。“三生”,佛经谓前生、今生、来世为三生。“曾结”,即曾经结下缘分。这里用“三生”来形容他们结缘之深远,用“曾结”强调他们结缘之深厚。

次句“半世相从渐老身”,是写两人相伴共度了漫长的岁月,彼此都逐渐地变老了。“半世”,指一生的一半时间。“相从”,指在一起相处。“渐老身”,意谓自己逐渐衰老,身体变得不健康。“渐”,逐渐。“老”,老去,年老。

“曲几团蒲分夜静”,“曲几”,曲折的矮小的桌子。团蒲,蒲团,佛教僧人坐具,圆的。夜静,夜晚的寂静,没有声响,形容深夜的宁静。“分”,分担。“夜静”,夜里寂静无声。“曲几团蒲”与“夜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人相伴共度漫长岁月的情景,以及夜晚的宁静。

第三句“斜风细字寄情亲”,“斜风”指斜风细雨,天气恶劣;“细”指细致;“字”,书信。“寄情亲”指把思念寄托给亲人。“斜风细字”与前面“夜静”相呼应,进一步描绘了两人相伴共度漫长岁月的情景,以及夜深人静时彼此思念之情。

末两句“伯牛命矣元非病,桑户嗟来已反真”,“伯牛”,即伯夷,春秋时期的人物。《论语·微子》:“夫子至于是邦也,吾以斯道为已矣,在宗庙为臣,在朝廷为客,不足以谋。危行言逊,则可以王矣,况于大夫乎?莫觉我贤,吾道固穷矣。”意思是:“夫子到了这样的国度,我自以为已经达到了人生的终点了,在宗庙里做大臣,在政治上当宾客,这还不足以谋得一官半职。行为高洁坦荡,说话谦虚谨慎,就可以成为君王了。何况还是大夫呢?没有人能察觉我的贤良,我的道德本来就处于穷困的境地了。”伯夷是古代著名的隐士。“桑户”,《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姓梁,名惠王。他死了妻子后隐居山中,人们认为他是个贤者,就给他建了一个“吊室”(即空棺材)。“嗟来”,《庄子》中的两个故事:一是宋国有人喂鸡,一天,有一个人路过,见他在喂鸡食,便对他说:“你愿意做我的仆人吗?”这人回答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物!”二是楚狂接舆击瓮歌曰:“天将大雨,汝独何为哉!盗机甚急,商贾甚易,若雷鼓,在上如矢,急不可久也。”这两个故事都是用来讽刺那些贪官污吏的。“元非病”指并不是生病;“反真”,指恢复了本性。这里指伯夷并没有真的生病,而是由于隐退山林而改变了本性。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深厚的感情以及对于伯夷隐逸生活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和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的相互陪伴之情,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以及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哀伤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伯夷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由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官场腐败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