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根出泉泻鸣玉,上有苍崖擎佛屋。
无风水石自撞触,不尽潮音发寒谷。
宰官不是云间陆,旧识南泉生处熟。
当轩大榜与名目,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时转三妙语,一一声音谈佛祖。
喧豗噫视十方鼓,万壑风雷送烟雨。
此声不属闻中取,六凿相攘竟谁主。
后来纷纷何足数,五乳峰头曾赚举。
山翁有耳百不闻,团蒲曲几穷朝暮。
何时沿溪掬寒绿,扫叶煎茶睡初足。
【注释】:
- 虞仲通:字子大,号竹溪。宋代建安人,曾知建安军,官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
- 轩约:即虞仲通和陈棣的合称。
- 山根:指山腰,此处指山泉发源之处。
- 佛屋:指山顶的佛塔。
- 云间陆:指山间的云雾。
- 南泉:即石门庵,在建安县北。苏轼《游石钟山记》:“余与若士同闻石钟之说,于水滨得之。”
- 偃溪曲:山涧曲折如弓。
- 三妙语:即“一唱三叹”。
- 喧豗:声音杂乱。噫视:仰视。十方鼓:佛经中指东南西北上下四方的鼓。烟雨:山岚。
- 六凿:《楞伽经》云:“诸法无我,则一切万法皆因缘生,六道众生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则无我相。”
- 团蒲曲:指寺庙前空地上的香火地。
- 五乳峰头:指石门庵。
- 有耳百不闻:形容对世间事物无动于衷,听不进任何声响。
- 团蒲:指寺庙前空地上的香火地。
- 朝暮:白天和傍晚。
- 沿溪掬寒绿:沿着溪流捧取山泉水沏茶。
- 睡初足:睡得非常舒服。
【译文】:
山腰处泉水奔腾而出,发出如同玉石击打般的声音,上面耸立着苍劲险峻的岩石,像佛塔一样矗立着。山上山下的风浪相互撞击,不断传来潮汐的声音,仿佛从深谷里传来。我不是云间的官员,但熟悉南泉这个地方。当我站在庭院前的大榜前,听到这美妙的声音,不由得感到惊讶。原来这山谷里的水流平缓,又像被风吹弯了的山峰。
山谷中的水声时而在山间回荡,发出“一唱三叹”之声,声音悠长而深沉。这山谷里的水声好像在告诉人们许多事情,每一个声音都像是在谈论佛祖。喧闹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烦意乱,仰头望去仿佛看到了十方的钟鼓。山谷里的风声仿佛是大自然送来的风雷,吹动着万壑的烟雨,让整个山谷充满了生气。这些声音并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大自然的造化,到底是谁主宰的呢?后来的事情纷纷扰扰,又何必多说呢?曾经在石门庵附近看到过五乳峰,那景象令人陶醉,让人难以忘怀。
山翁(指作者自己)虽然耳朵不好使,但也能听到很多声音,只是不去理会罢了。我在寺庙前的空地上铺开团蒲草,每天早晚都在这里喝茶,睡觉的时候总是觉得很舒服。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来到这山谷,捧起山泉水来泡一杯茶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石门涧的奇景。石门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境内,因山形似门而得名。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石门涧的自然风光,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的开头两句“山根出泉泻鸣玉,上有苍崖擎佛屋”,描写了石门涧的山水景色。山泉从山腰涌出,发出悦耳的声音,宛如玉器的敲击一般;山岩之上,高耸入云的佛塔屹立其中。这两句既展现了石门涧的秀美山水,也暗示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的“无风水石自撞触,不尽潮音发寒谷”,进一步描绘了石门涧的奇观。山泉自山腰涌出,与山石相撞,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是潮水拍打岸边的声音;而山涧深处,又有一股股清泉流淌出来,发出阵阵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从深谷中传来的。这两句将石门涧的山水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宰官不是云间陆,旧识南泉生处熟”,则是对石门涧历史背景的描绘。在这里,诗人以“宰官”代指过往的官员,他们曾在此地生活、治理,对这里的山水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旧识南泉生处熟”则表明诗人对石门涧的了解和熟悉,他曾在这里生活过,对这里的山水自然有着深刻的感悟。
接下来两句“当轩大榜与名目,平地重翻偃溪曲”,则是对石门涧景观的独特之处的描绘。石门涧的景观独特,就像一首优美的曲子,而诗人则将其命名为“偃溪曲”。这里的“平地重翻”则意味着诗人将石门涧的山水景观重新演绎,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两句“曲中时转三妙语,一一声音谈佛祖”,则是诗人对石门涧景观的独特之处的进一步描绘。在这片山水之中,诗人时而听到清脆的声音,时而听到洪亮的声音,时而听到低沉的声音,仿佛是在讲述佛祖的故事一般。这里的“三妙语”指的是诗人对石门涧景观的独特感受,他时而感受到清脆的声音,时而感受到洪亮的声音,时而感受到低沉的声音,仿佛是在讲述佛祖的故事一般。这两句将诗人对石门涧景观的独特之处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对石门涧的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领悟。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对其景观独特之处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