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耆旧足高风,不识州城有德公。
器业我应居众后,姓名今耻达宸聪。
文章末技知何用,衣食残年叹屡空。
朋友赠言当儆戒,恨君虚美一篇中。
【注释】
和酬伯华:诗人与伯华相互酬答。伯华,指杜甫的朋友高适(公元704-765)。
州城:这里指襄阳。
识:了解,认识。
器业:才能和品德。
我应:我自认为。
姓名:名声和名誉。
文章:文章、诗歌。
末技:小技巧,技艺。
衣食残年:指生活贫困潦倒。残年,犹残生。
朋友赠言:友人赠与的箴言。
儆戒:警戒。
恨君虚美一篇中:意思是说,高适的诗虽然有很多虚名之作,但真正有价值的篇章并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秋。当时杜甫正在夔州(今四川奉节)。高适是杜甫的好友,二人志同道合,彼此唱和,感情十分深厚。此诗即是杜甫在夔期间写给高适的一首和诗。
首联写自己对高适才华的认识。“襄阳耆旧足高风”,襄阳是高适的故乡,耆旧,即老人,指代有声望的人。高适在襄阳以高尚的人品和才学闻名,因此作者称其为“足高风”。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赞扬高适,其实暗含了对自身才能的不满与自卑。“不识州城有德公”,作者认为自己与高适相比相差甚远,他自认为没有资格与高适相提并论。
颔联写自己对高适才华的羡慕与嫉妒。“器业我应居众后”,作者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品德都不如高适,应当排在众人后面。“姓名今耻达宸聪”,作者觉得自己的名声和名誉都不如高适,应当感到羞耻。这里的“达”字,是指被皇帝赏识的意思。“达宸聪”,即被皇帝赏识。
颈联写自己对于高适作品的看法。“文章末技知何用”,作者认为高适的文章只是一种小技巧,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衣食残年叹屡空”,作者感叹自己生活在贫困之中,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尾联写作者对高适作品的评价与批评。“朋友赠言当儆戒”,作者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提醒,不要因为虚名而失去真实才能,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不足。“恨君虚美一篇中”,作者认为高适的诗歌虽然有很多虚名之作,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篇章并不多。这里的“恨”字,表达了作者对高适诗歌的不满与批评。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高适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对于高适才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才艺方面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自卑。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